泰戈尔眼中的中国三地 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曾几度踏足中国土地。 1916年,泰戈尔赴日本访问时途经香港。在码头上他看见普通的中国工人时,给予了“健美的体魄”“男子汉的伟岸”“全身运动着的美”这样的热情赞誉。在泰戈尔眼中,中国人“富有人性”和“人情味”,他对中国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而他认为,日本则缺少人情味。抗日战争爆发后,泰戈尔始终靠近中国,支持和声援中国抗战。 泰戈尔正式访华是在1924年。应梁启超邀请,泰戈尔率领“国际大学访问团”到达上海,并沿长江一路游历到南京,所到之处尽是鲜花簇拥。在东南大学,泰戈尔发表了自己的见闻,由随行的徐志摩作翻译: 余乘轮船溯扬子江而上,于昨夜月朦胧时,登甲板瞭望,沿岸风景,依稀莫辨,于村林中窥见两三星火,回顾船上乘客,多入睡乡,鼾声大作,因发生种种感想,觉得世界上现时未普遍的光明,就等此村林中之星火,社会上乏清明的感觉,就等此乘客中之酣睡。及船近金陵,晨光熹微,鸟声杂树,无数帆船,顺风直驶,稳渡中流,又觉得此种光明浩大现象,即将来世界人类,经过混沌状态,由牺牲奋斗所得结果之比例。 其后泰戈尔到了北京。他对北京极尽赞美之辞,对矜持保守、宁静舒适的京派文化十分欣赏,而对十里洋场、风花雪月的海派文化则颇有贬抑。泰戈尔认为,上海被物欲过分染指,长满了物质主义的荒草。 罗素论中国人的性格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在各地游学和讲演,目睹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国。1922年,归国后的罗素写下《中国问题》。在书中,罗素这样评价当时中国人的性格: 初来乍到中国,一定对那里显而易见的弊端感到震惊:乞丐成群,贫穷惊人,疾病横行,社会混乱,政治腐败。每个有正义感的西方人,无不首先强烈地期待中国人能革除这些弊端。中国理所当然地应进行改革。但是,中国人,甚至是那些本来可以避免充当不幸的牺牲品的人,对外国人的这种激情表现出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的态度。他们就像等待苏打水的泡沫会自行消失一样,等待着中国现状中的弊端自行消失。 ……他们选择了由偏爱享受权力而产生的一种形式。正是这种贪婪泛滥,导致了中国人由强变衰。金钱意味着能带来享乐,因而中国人把金钱作为强烈渴求的对象……在中国,权柄在握的官僚们,几乎总是用权力去满足自己的唯一欲望——搜刮大量钱财。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在适当时候持巨额财富逃往国外安享余年。 ……在我快要离开中国之前,有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诚恳地要求我谈谈中国人性格的主要缺点。我以犹豫的心情谈了三点:贪心,懦弱,缺乏同情心。 ……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很会狂热激动,而且常常是一种集体的狂热激动。尽管我很少见到,但这无疑是事实。“义和拳”运动的兴起就证明了这点。中国历史上也或多或少地充满了这样的动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