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类的书,从上个世纪起就是很流行的。仅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就出版过许多种,往往作为“历史丛书”中的一部分。记得新华书店把它们集中放在一个台面上,很醒目。学校里老师和学生都爱看,借阅周转快。封面、封底破损,就用牛皮纸替代。 现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编写善本史话,是有鉴于历史经验的,也适应现实的需求。其中也有一部分选题是关于古代碑帖的史话,那就更加新鲜了。金石学的书汗牛充栋,而史话罕见,无论古今。 图书馆、博物馆的工作基本对象是馆藏,主要宗旨是服务。服务面对有两种人,一是相关的专业人士,一是广大的普通公众。“史话”则需要充分吸收学者对某种或某一类善本的研究成果,写出较高层次的知识性读物来。它不同于学术论文与专著,应当有翔实的内容,生动的语言,流畅的叙述,使高中以上的学生爱读,有兴趣。引用古文献或使用专业术语之后,还应解释明白。这样的书无论对哪一方面的人都是需要的。 在此,我想到了西安碑林的一位学者路远先生和他写的《景教与景教碑》(西安出版社,2009年)和《碑林史话》(西安出版社,2000年)两本书。前者涉及某一种碑刻及其拓本,后者涉及众碑聚集的场所(还有华岳庙,曲阜孔庙等)。这正是碑帖类的特色,是历史上形成的。两书将较为“小众化”的碑帖文献的历史以及相关知识通俗易懂地揭示出来,是一种很好的介绍此类文献的方式。其他像先秦《石鼓文》及传承已久的多种拓本,东汉《熹平石经》和魏《正始三体石经》、东汉《西岳华山庙碑》,晋王羲之、王献之诸刻帖、宋代《淳化阁帖》等等,从内容、背景到文字、书法,从刻石的发现、存佚到拓本的鉴别及流传,从题跋、批注到后世影响等,都值得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给读者。还有些特殊的碑刻如唐代的《阙特勤碑》和《九姓回鹘可汗碑》,它们有着复杂的历史、民族和宗教背景,碑文除汉文外还有突厥文、粟特文。自光绪年间发现于蒙古鄂尔浑河流域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钻研,但圈外人都不甚了了。前碑对认识古突厥史、突厥文字、唐与突厥关系极有价值。后碑为回鹘历史、回鹘与唐朝关系,摩尼教传入回鹘提供了重要史料。现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编撰这样一部典籍史话丛书,为这类文献走向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会,盼望能有专家写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通俗读物来以广其闻。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