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建设起步较晚,1928年才开始建立。到1936年,其正式编制为9个大队,中国空军各种飞机已有600余架,其中战斗机305架,可用于作战的188架。 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机种是美制“霍克三型”(约60余架)与“霍克二型”(约10余架)战斗机,其余机种多执行轰炸等任务。而抗战初期,侵华日军的各种飞机多达800多架,且其装备性能、指挥和作战能力都占优势。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空军曾准备集中兵力首先攻击华北之敌,作战方法主要是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破坏日军在天津、北平、山海关、锦州等地的基地。但随着八一三事变爆发,国民政府遂改变空军作战计划,规定“空军应集中主力协同陆军,先歼灭淞沪之敌”。于是,国民政府空军的作战范围主要集中在以杭州、南京、上海三角地带为主的华东与华南一带。 1937年8月初,日军第三舰队到达舟山群岛,准备向淞沪发起进攻,其所属飞机开始侦察杭州笕桥、翁家埠、乔司、诸暨等机场以及上海的虹桥机场、吴淞炮台,企图“在开战的第一天集中全部航空兵力,急袭敌空军,取得先发制人的胜利”。但日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国民政府空军发现并进行了跟踪。 8月13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下达了“应以全兵力,先发制敌,击破敌空军”的命令。国民政府则针锋相对,于当日派轰炸机飞到公共租界上空示威、展示力量达半小时之久。下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在南京发布《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令》,“各部队应于14日黄昏以前,秘密到达准备出击之位置,完成攻击一切准备”;8月14日,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又发布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令》,决定调集空军部队先行对上海地区的日军开展攻击。 8月14日,国民政府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大队、第四大队和中央航校暂编大队都出动飞机,集中轰炸了上海日军重要目标,有力地配合了地面部队扫荡敌人的战斗,轰炸了上海日军司令部及兵营、临时机场、军械库以及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等多艘舰船。下午,日军轰炸机13架自台湾来袭苏浙的主要机场,第四大队在刚刚飞离机场、油量将尽的情况下起飞,在杭州笕桥上空冒雨迎战。大队长高志航率机奋勇反击,经过30分钟激战,全大队共击落敌机6架(日方称被击落3架),己方无一伤亡。 8月15日,日空军进行报复,出动飞机袭击长江三角洲的杭州、嘉兴、曹娥等机场,被击落10余架。同日下午,南京空战中,日机再被击落10余架。后来,国民政府把这两次空战成果算在一起,称为“八一四”空战大捷,并定此日为“空军节”。 16日,国民政府空军先后派出飞机25架次,分6次重点轰炸了吴淞海面的日本军舰船和陆战队本部。除此之外对日本海军航空队的多处进攻也进行了有效抵抗,在杭州和南京方面击落日机8架,击伤数架。 据统计,到8月底,国民政府空军前后主动出击达67次,对日空战12次,击落日机61架,炸中日船舶10艘。其中,日空军精锐木更津、鹿屋航空队被国民政府空军歼灭过半。日军为打开战局,不得不调派大批飞机来华。而国民政府空军则连续作战,“消耗过大,兼之补充困难,致上海战场之制空权尽落敌手,我机只能于夜间冒险出动击炸”。 即使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国民政府空军仍积极迎击日军的空中攻击,并在空战中取得了多次胜利。其中以9月18日大规模夜袭影响最大,使日方损失达700万元之巨;10月14日的夜袭,炸毁敌人军用品4000余箱。10月12日中午,日机15架来犯,空军第四大队8架战机立即迎战。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激战,大队长高志航、分队长刘粹刚、飞行员黄泮扬各击落敌机1架,迫使其他敌机仓皇撤退。 随着上海、南京失守,国民政府空军退至汉口、南昌、襄樊一带,投入了武汉保卫战的斗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