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高华是一名元史研究专家。元史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稍显冷僻,但陈高华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勤奋治学,不仅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对元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为人谦逊,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他十分健谈,说起自己的研究滔滔不绝;他精神矍铄,晚年依然在学术道路上耕耘不息。 走进陈高华的家,装修简单、干净整洁。客厅、书房、卧室里满载书籍的书架瞬间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这些书可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陈高华笑言。 深入边疆与元史结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回忆自己的学术之路,陈高华总结说,自己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兴趣”二字。 中学时代的陈高华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郭沫若先生的作品,一本书他常常一读就是几个小时,“郭老的文风和别人不同,有很强的文学笔调,让人容易阅读”。《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就是其中一本,这本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也正是这本书让陈高华对历史产生兴趣。 1955年,带着对知识的渴求,陈高华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历史系,但他最初的兴趣并非元史而是明清史。“我最终选择元史大概是缘于一门课和一次调研。”陈高华回忆说。 “原始社会史和民族志”这门课让他了解了国内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使他大开眼界,初步认识到民族研究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1958年8月至1959年7月在新疆一年的调研生活,让他最终对游牧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新疆的那段岁月,陈高华至今记忆犹新。为了解当地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他几乎跑遍了阿勒泰、塔城、伊犁等新疆北部地区。“那时交通落后,下去调研只能骑马;草原上的毡房到了秋天就异常寒冷,即使穿着厚厚的衣服也常常会冻得睡不着。”这段在别人眼中也许难熬的日子,在陈高华看来却是幸运的。“正是这段民族调研生活,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为以后做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边疆,情系游牧。毕业后,陈高华选择元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从此,陈高华便与元史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涉猎广泛但元史用情最深 陈高华读书多、兴趣广,除了元史以外,中亚史、海外交通史和绘画史等方面也多有涉猎,但其用情最深的无疑是元史。他希望对元代方方面面都做一些研究。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比较清楚、全面。 本着这样的学术追求,陈高华先后著有《元大都》、《元史研究论稿》、《元代画家史料》、《元史研究新论》、《元朝史事新证》等,并与他人合著《元上都》、《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元代卷》、《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近年来,陈高华更是笔耕不辍,与其他学者共同主编《中国妇女通史》,并撰写其中的《元代卷》;还同青年研究者合作出版了《元典章》(古籍整理)、《元代文化史》。如今虽步入古稀之年,但陈高华依然坚持思考,将研究目光转向元代的宗教。他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研究工作,但是始终以执着的学术追求默默践行着一名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如今最令陈高华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元史研究一改过去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局面,与其他断代史、专门史研究并驾齐驱,在国际学术活动中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声音。“必须高度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必须努力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这是陈高华的治学体会,也是他给年轻学者的启示。 谈及当前的青年学者,陈高华满怀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能够甘于寂寞。“从事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没有学术积累而草草完成的急就章,是没有学术价值和生命力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