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孙中山“真假平等”观浅议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人民论坛》 韩剑锋 赵小尚 参加讨论

    摘要:“真假平等”是孙中山提出的独具特色的平等思想。孙中山“真假平等”观,在批判“人为的”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真平等”的现实道路;又批评把“天生的”不平等人为“压平”的做法,指出了弥补“天生”不平等的方法。孙中山“真假平等”观对于当前实现公平正义、促进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真平等假平等 不平等
     
    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斗士,孙中山高度重视平等的革命意义和社会价值。他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和反思欧洲工人运动实践困境的基础上,对平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真假平等”观,以期达到他澄清平等精义、廓清平等流弊的目的。
    “天赋平等”与“人为平等”
    什么是“平等”属于本体论问题,为什么要“平等”是价值论问题。平等的价值论,指引着平等本体论认知的方向和性质。孙中山对“平等”的本体论认识,缘于他对“平等”价值论的探讨。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家在回答“为什么要平等”的价值问题时,提出了“天赋平等”的新观点,即平等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让渡的自然权利。他们基于天赋思想创造出了这样的历史观,认为远古时代是没有等级、特权、压迫和奴役的黄金时代,人类在远古时代过着平等、和谐、幸福、美好的生活。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家庭的形成、国家的产生以及民族和宗教的出现,才导致人类出现等级、阶级与特权,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鸿沟,所以他们主张实现“平等”的途径,就是要人类重新回到远古时代。他们把人类为什么追求平等,归结于天赋平等的自然法则以及人类远古时代人与人完全平等的想象。
    启蒙学者运用“天赋”的思想,对当时欧洲封建压迫不平等作了激烈的批判,对人思想觉悟的启蒙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理论武器。但是,启蒙学者这种“天赋平等”观,对不平等的批判是浪漫主义的。其实质是开历史倒车的浪漫主义批判,因此,孙中山对“天赋平等”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孙中山明确提出“人为平等”,反对“天赋平等”。他说:“平等是人为的,不是天生的。”①孙中山认为“天赋平等”说只是启蒙学者的一种无奈做法,旨在被人们接受后成为反封建压迫的重要思想武器。孙中山说:“到了后来,相信天生人类都是平等自由的,争平等自由是人人应该有的事,然后欧洲的帝王便一个一个不推自倒了。”②但是,孙中山认为这种“天赋平等”思想把“平等”绝对化了,结果误导了民众深信人人天生平等,并一心追求这一假平等。直到近来科学发达了,人类才明白天赋平等根本不存在。孙中山不但指出了这种先验的纯粹的“天赋平等”观的理论不足与缺陷,而且还提出了其严重的实践误导问题,如果用这种理论指导民权主义运动,必然会陷入到排斥所有权威的无政府主义的矛盾困境之中。
    “天生的”不平等与“人为的”不平等
    既然“天赋平等”具有如此明显的理论漏洞和实践困境,无法对“平等”的价值论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就只能回到现实,来寻找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平等或者反对不平等的现实根据。孙中山对人类的不平等问题,做出了“天生的”和“人为的”不平等两个方面的分析,提出消除“人为的”不平等是必要与可行的,而对“天生的”不平等人为“压平”却是徒劳和有害的,以此把对“平等”价值论的讨论,逐步引向了对“平等”本体论的认识。
    所谓“天生的”不平等,孙中山说:“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因为各人的聪明才力有天赋的不同,所以造就的结果当然不同。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③相反,“人为的”不平等,是指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不平等。人类天生就是不平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到了专制帝王时代,比较天生的就更是不平等了。
    关于以上人类不平等两种形式,并非是孙中山的独创。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曾对人类不平等做过分析,孙中山的观点与卢梭的见解有着十分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认识到不平等问题的复杂性,都认为除了政治等社会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人与人之间“天生的”自然的,基于体力、智力、德性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孙中山天生不平等思想提醒人们,个人先天的身体条件、性格特点、综合素质等主观因素也是造成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孙中山之所以提出“天生的”不平等,并非要刻意夸大这种不平等的决定性,它只是陈述了一种客观事实。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对于不平等问题,不要回避和无视“天生的”不平等的存在。
    关于“天生的”不平等与“人为的”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天生的”不平等是否造成了“人为的”不平等,“人为的”不平等是否又决定了“天生的”不平等?的确,先天禀赋优越的人,更容易获得物质资源和社会地位。充裕的物质资源和更高社会地位,又会使他们便于制定有利的游戏规则,“人为的”规则的不平等由此产生。“人为的”规则不平等,又会造成机会的不平等和权利的不平等,从而固化和扩大“天生的”不平等。所以,孙中山一直强调“人为的”不平等对“天生的”不平等的重要影响等等。
    “真平等”与“假平等”
    孙中山在以上两种不平等的基础上,终于发挥出了独具特色的“真假平等”观。所谓“真平等”就是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即消除“人为的”不平等;而“假平等”则是用人为的方法压平“天生”不平等的做法。这种是违反“平等”真谛的“假平等”,只有实现真平等,世界才能进步,人类才能进步。
    孙中山把“真平等”限定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强调政治地位、政治权利的平等。关于孙中山把“真平等”限定在政治领域的问题,他认为,经济平等是政治平等真实性的基础和体现,而政治平等则是经济平等实现的前提和保障。政治平等是强调人与人在政治地位、权利、规则上的平等。在近代中国受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双重影响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平等的前提,首先是要反对帝国主义和推翻封建专制,以政治上平等为经济上平等扫清障碍。孙中山特别强调政治平等对经济平等的保障作用。他不是不讲经济平等,而是更重视政治平等对经济平等的作用。
    孙中山把不管“聪明才力”差别的“压平”,看作是违反“平等”真谛的“假平等”。因为“人为的”压平,必然会损害“聪明才力”者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社会发展动力不足、效率下降,结果是“世界没有进步,人类便退化”。所以,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鼓励人们发挥“聪明才力”的积极性,并保护人们运用“聪明才力”所取得的成果。由于人与人“聪明才力”差别,必然造成人与人在现实中的不平等。随着这种不平等的不断扩大,人们便产生了使之平等的强烈意愿。
    如何在不损害社会进步的前提下实现这种平等,孙中山认为实现这种平等是一个道德问题。这种平等的实现,需要依靠人们树立“利人”而非“利己”之道德。孙中山说:“人类有两种思想,一种就是利已,一种就是利人。重于利已者,每每出于害人亦有所不惜。此种思想以达,则聪明才力之人专用彼之才能,去夺取人家之利益,渐而积成专制之阶级,生出政治上之不平等。此民权革命以前之世界也。重于利人者,每每至到牺牲自己亦乐而为之。此种思想发达,则聪明才之人专用彼之才能,以谋他人的幸福,渐而积成博爱之宗教慈善之事业。”④这才是平等之精义。
    当然,人们之间“聪明才力”的差别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多种方法来缩小,所以有的学者批判孙中山“假平等观”,夸大并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聪明才力”差别,是一种贬低劳动人民的精英主义思想。的确,孙中山曾把人分为“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而且时常把自己标榜为“先知先觉者”,而把普通劳动人民贬低为“不知不觉者”。这的确是一种先验的等级观念在作怪,我们应该高度警惕这种精英主义思想泛滥的危害。问题的另一面是,人们往往在评判精英主义的时候,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一切权威,片面主张绝对平等,陷入了小生产的平均主义的思想漩涡而不能自拔。孙中山的“真假平等”观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应该理性客观地对待“平等”问题。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的边界,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完全绝对化和抽象化。平等亦复如是,现实的“平等”是有其合理边界的,超出合理边界的平等,就是人们徒劳追求的“假平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培育和践行。倡导和培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平等,或者什么是“真平等”。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平等”的精义所在,才能在现实中来推进“真平等”,防止滥用“假平等”。孙中山“真假平等”观,虽然产生在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并且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历史局限,但是其作为辛亥革命失败教训深刻反思的结果,对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平等”课题,着力实现社会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大力发展公益性教育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意义。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研究生)
    注释:
    ①②③④黄彦:《孙文选集》(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8页,第517页,第518页,第53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