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张海鹏大讲堂论甲午成败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深圳商报》2014年07月2 记者 魏沛娜 参加讨论

    今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昨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张海鹏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作了一场题为《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的精彩讲座。在他看来,若从历史的理性角度来看,现在不是中日关系最坏的时期。
    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据了解,张海鹏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等,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台湾史稿(两卷)》等著作。
    讲座伊始,张海鹏先对中日关系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日本为发动甲午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一次战争,是经过周全的策划形成的一次战争,绝不是一次偶然的冲突。有的日本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是偶然性的,这完全是错误的。甲午战争失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也成为远东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进一步说甚至成为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折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惨痛教训。”张海鹏说。
    中日两国背景实力不同
    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张海鹏从几个方面研究和分析了当中胜败的原因。“第一,中日两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这是评估甲午战争胜败的一个基础性因素。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处于半殖民地封建社会,虽然在1860年以后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日本当时从欧美引进资本技术,很快成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经济政策实力不同。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已经形成了全国的统一市场,这是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的大臣到欧洲各国考察是1905年,可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大臣大多数都去访问了欧洲。所以,因为发展的阶段不同,经济成长的时机相差很大,中国的军备实力实际上是不如日本的,这绝对是甲午战争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张海鹏说。“第三,中日两国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日本要发动新的战争,做出了几代人的准备,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准备,进行社会动员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准备,并为了侵略中国设计了多种实施方案。反过来看,清政府对于日本的情况基本上不了解,对日本几代人准备征清、征韩的意图基本上没有做过研究,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时候,就事论事,没有去追究、探讨和思考这些事情背后的深层原因,所以常常落入到日本人的阴谋之中。”第四点,张海鹏指出,中日两国的体制完全不一样。“日本组成了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但是中国的朝廷难以形成对日本作战的领导核心。”第五,国际环境不同。德国在看待日本要向中国发动战争时,所持的是一种赞赏、支持的态度。最后,两国的战争指导原则不同。日本采取的是积极进取的战争原则,而李鸿章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争指导方针,保全和局,这也是李鸿章应对战争的一个主要手段。
    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
    在谈到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时,张海鹏认为,“首先,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打击是长达一个世纪的影响;其次,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发挥野心带来了巨大的刺激;第三,甲午战争出人意料的结局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扩大队伍;第四,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历史上与周边的亚洲国家所建立起的一种中方关系体系彻底瓦解,资本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中方关系体系,格局开始发展变化。”
    在他看来,甲午战争失败,不仅对中国是沉重的打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华民族的崛起,我觉得还表现在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从1896年开始,张之洞派出了13人到日本留学,这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
    “此后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当时中国知识界一般认为:俄国那么强盛,日本怎么可能打得赢俄国呢?可结果日本打赢了,这非常强烈地刺激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所以,1905年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一下子增加到了1万人。”张海鹏说。
    张海鹏还表示,甲午战争的胜利,刺激了日本,也使日本忘乎所以,最终走向了二战失败的结局。“我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落后难免是要受人欺负的,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国家要强大,主要做到一方面是经济实力增长,另一方面是社会制度优先等。惟有如此,外国就不敢随便侵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