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作为社会的治理者和管理者,其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自古以来,我国的官德文化都十分注重对官员个人良好道德的培育,尤其注重对官员个人自我提升道德修养能力的培育,突出强调个人道德自觉、自律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思想内容对于当前的官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正己修身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克己修身”,并将其视为官员道德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认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 【原文节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礼记·大学》【原文释义】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人面前弘扬高尚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养性;要想修养品性,就要先让自己的心正;要想心正,就要意诚;要想意诚,就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探求万事万物的本质,从而达到节制对外界物质的欲望。……从天子到普通百姓,所有的人都应以修身养性作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做不好,就不可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 【原文节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礼记·子路》【原文释义】孔子说:“当权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执行;当权者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节选】 “夫古之君子,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也。盖修己者必能救民,救民者必本于修己。” ——胡居仁:《胡文敬集》卷一《与戴太守》 【原文释义】古代君子,如果做官则心系黎民百姓,退出朝廷,则以修己为根本。凡是能够注重自身品性修养的人,必能救助百姓,凡是能够心系百姓者,一定是把修身作为根本。【原文节选】“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①,一国之的②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理百姓,是犹曲表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的而责射中也。”——《周书·苏绰传》 【原文释义】君主本身,就是老百姓的“表”,就是一个国家的“的”。“表”竖立不正,不能要求有笔直的影子;“的”不明显,不能要求射中目标。现在,君主不能自我治理,而希望治理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直。如果君主不能修己,而要百姓修己,这如同没有“的”却要求射中目标。 【古今联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基本理念。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外王”就是说,只有内心修成了圣人,才能有资格称王。作为官员,修身就是要练就高尚情操的内圣功夫,这是一切为政之道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把修养自己的品德作为为官的根本,自己的言行才会成为百姓的表率,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修身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为重要的,它是成就江山社稷的根本。从古人对“修身”重要性的认识来看,已经将其提升到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基于这一认识,古人对治理国家的官员提出了“官员要以修身为根本”的要求,正己修身也成为官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尺。做好官首先要做好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做好人的基础就是要修身、立德、正心。当前,不少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积弊和顽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个人“修身”上出了问题。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领导干部提出了“正衣冠”的要求。这与古人所讲的“正己”相对应。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自己身正了,才有资格命令别人,否则别人即使表面听从命令,内心也不会真正信服,久而久之,领导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领导干部要始终把正己修身放在官德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典范,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并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原文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原文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学过的东西是否复习了呢?” 【原文节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原文释义】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深刻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原文节选】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章句上》 【原文释义】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当反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爱;管理别人却不能管理好,那就应当反问自己的才能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应答,那就应当反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尊敬——凡是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省自己,自己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就自然会归服。” 【原文节选】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篇》 【原文释义】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要一丝不苟地对照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种不良品性。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身上的不善,一定要厌恶它如同灾祸。所以恰当批评我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得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 【原文节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原文释义】所以木材在用墨线量过后,再通过工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打磨过后就能变得锋利,君子通过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就不会再犯错误。 【古今联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肯承认和反思自己的缺点。此外,一个人是否具备反省能力,与其会不会骄傲自满息息相关。人一旦产生了自满情绪,就很难再有反省能力。古人曾经发明一种“自满器”,用链子将其挂在空中,里面可以装沙子或者水。如果装得过少或过满,都会导致容器歪斜,只有装一半的时候,容器才会稳当端正。古人借此来告诫人们,只有时刻剔除自满情绪,才能德行端正。尤其是手中拥有一定权力的为官者,往往会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放松自查、自省,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更需通过反省内求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纵观历史,从早期儒家思想强调内省自求,到后来思想家们提出“责己”说,再到今天我们经常会提到的“自我批评”,可以看到,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得以不断丰富和升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自我批评是马列主义政党的不可缺少的武器,是马列主义方法论中最革命的最有生气的组成部分。”他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洗脸和经常打扫房子的通俗比喻,来说明共产党人进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要求共产党员经常地进行自我批评。他说:“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党员干部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根本途径就是要经常自我反省,尤其是要经常剖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受到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道德、作风是否纯洁,查找自己身上有无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是否存在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只有大力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党员干部才能改正错误,弥补自身的缺点,才能在工作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保证实践工作不脱离群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