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研究要“触前沿、接地气”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介绍一下当前的客家研究趋势以及面临的相关问题。 邱国锋:当前客家研究有很多问题需要厘清。如客家研究的主题、当代客家研究如何紧密结合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与国内外其他学科对话交流。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探索、田野实践和学科交叉等层面开展努力,以理论对话和案例实证作为手段,真正实现跨区域和多学科协同创新。 在我看来,推动客家研究发展,一要触前沿,二要接地气。具体来讲,当前的客家研究主要分布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范围之内,所以开展卓有成效的客家研究需要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理论对话,如福柯的权力理论、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等。学科发展需要理论的建设和支撑,更离不开学科研究对象的深入和扩展,而进入客家人生活的区域展开田野工作,借助从书斋到田野再回到书斋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路径,客家研究才能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能俯接地气”。 随着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化和学科分类的细化,客家研究已有海量的成果有待爬梳、整合、归并和升华,这需要敢于碰触社科前沿理论的勇气和沉入民间扎实开展田野调查的耐心。在大量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特色专业与交叉学科的合作创新,开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理论对话。 跨学科、跨地区交流推动客家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果把1933年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的出版视为客家研究进入了现代学术研究范畴的开始,客家研究已经走过80多年的历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客家研究应如何推陈出新? 邱国锋:学问的创新本不是一件易事,需要独上高楼,不怕衣带渐宽,耐得孤独寂寞,一往无前地上下求索。客家研究更是如此,研究者需要甘居边缘、乐于淡泊、自守宁静的治学态度。客家研究要创新,就需要综合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音乐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音乐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方式,形成对客家族群全面、客观的总体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