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创立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1206年,他成功地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大汗,直至1227年西征西夏时去世。 但令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许多人一直困惑的是,一个来自漠北干旱、寒冷草原的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怎么就能够所向无敌地横扫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一项最新的权威科学研究成果显示,成吉思汗的霸业要得益于当时的气候变化。 此前有许多学者都想当然地认为,是因为原居地恶劣的天气迫使成吉思汗不得不率部族南迁,以便解决面临的严峻的生存危机。但一项最新的权威科学研究成果却表明事实恰恰相反——当时的气候条件并不恶劣,反而发生了有益的气候变化。正是这种气候变化在蒙古帝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尼尔佩德森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专家艾米E赫斯尔教授等5位科学家共同开展了这项研究,论文《多雨、干旱、蒙古帝国和现代蒙古》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佩德森和赫斯尔2010年在蒙古中西部杭爱山脉研究“天气、火、山林历史”时,发现了一批非常罕见的古老树种。这些多结节、矮小但却非常苍劲的西伯利亚松树,无比顽强地生长在干旱、贫瘠的火山熔岩缝隙之中。他们随后发现,有些树木已经存活了1100多年,甚至有棵木头上的年轮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650年,表明这棵树已经活了2700多年。以佩德森和赫斯尔为首的研究团队将这些样本与更年轻时倒下的树木和一些从活树上取下的样本进行了比较,获得了包括成吉思汗崛起时期在内的重要历史气候信息。 他们借此重建了从900年到2011年这1112年的降水记录,结果表明:蒙古帝国建立前的1180年至1190年,漠北草原确实曾经历大旱;但在蒙古帝国扩张初期的1211年至1225年,漠北草原却经历了此前和此后均没有过的持续降雨和温和的气候。如此不寻常的好气候,让蒙古大军得以粮草充足,从而用精良的骑兵四处征战,在欧亚大陆扩大了自己强大帝国的版图。 科学家们在论文中写道,一些观点认为可能是恶劣的气候条件迫使蒙古帝国向外扩张,但研究发现的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的研究发现:13世纪初,通常寒冷而干燥的漠北草原迎来了该地区过去1000多年中最温和、最湿润的气候。这种气候刺激了草原的旺盛生产力——牧草资源丰富起来,战马和其他牲畜数量激增。这些都为一个建立在马和其他牲畜基础上的、以彪悍骑兵为主的帝国的扩张提供了历史性的充足资源。 换句话说,800多年前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在漠北草原崛起,是因为幸运地遇到了温暖而湿润的好天气才能成功的。 或许会有人尤其是成吉思汗的铁杆粉丝们仍然坚持认为,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成就蒙古帝国的雄伟霸业,与其卓越的军事谋略智慧和蒙古铁蹄的所向披靡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果冷静地仔细想想,假若天公不作美,出现了恶劣的气候,比如肆虐的严重干旱和旷日持久的暴风雪,那将使成吉思汗所率领的铁骑变得失去战斗力——如果麾下只有几匹瘦弱的战马,成吉思汗的军事谋略和铁蹄骑兵恐怕就无法发挥什么作用了,至少一定会大打折扣。 赫斯尔认为,从极度干旱变成极度湿润,表明气候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指出,“气候不是唯一发挥作用的因素,但它为一个有魄力的领袖从混乱中脱颖而出、发展军队、集中权力创造了理想条件”,这段不寻常的高湿度时期“创造了不寻常的草原生产力,这导致马匹数量增多。成吉思汗充分利用了这个重大机遇”。 毫无疑问,那个长达15年的温暖湿润气候产生了比往常丰盛得多的战略资源——牧草,而牧草的增长有力地推动了马匹数量的增长,马匹数量的增长则进而壮大了蒙古帝国的作战军备。显然,对于一支骑在马背上的军队来说,丰盛的牧草就意味着强大的作战能力。 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古生物气象学家大卫斯塔勒说:“这一研究非常强烈地让我们再次争论蒙古帝国崛起与扩张的原因,并将激起许多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往往认为,气候变化能够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人类的历史,比如中美洲玛雅文明的消失、罗马帝国的扩张与衰落、东南亚吴哥王朝的崩溃等,归咎于干旱、洪水和其他灾难性的天气,但却很少有人将一个帝国的兴起与有益的气候条件联系到一起。像佩德森和赫斯尔这么做,除了能够改写我们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认识,同时还将引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比如对于资源供给的研究分析将大大丰富历史的深度和广度。(2014年4月10日《共产党网》轩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