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 伟大复兴的希望,召唤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1945年9月2日上午,在美军第三舰队旗舰“密苏里”号上,亲临日军受降仪式的《大公报》记者朱启平,以这样生动的细节写下传世名作《落日》。 这是中华民族迎来命运转折的光辉时刻,也是全世界正义力量战胜邪恶的凯旋号角。 “中国抗战不仅会被中国人民隆重纪念,也应成为世界人民的集体记忆。”军事科学院抗战史专家岳思平说。 2014年9月18日,入夜的沈阳市响起尖厉的警报声。许多市民纷纷推开门窗,向着“九一八”事变发生地的方向眺望。 自1995年起,沈阳市民已习惯在9月18日这天等待警报响起;从2013年起,每年9月18日上午9时18分,当地民众还要隆重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 钟声,在城市上空久久回响,唤起今人对前辈的崇高敬意与无限追思。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2年曾向全国人大提交“设立国家公祭日”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说,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可以在更广阔范围内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决心。 “对于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而言,唯有牢记战争带来的灾难,才能永固和平之决心。”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无论是欧美国家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还是中国以立法形式设立的“两日”,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珍贵遗产,是对当今国民的历史教育。 镌刻有10418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的“哭墙”,静静伫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记不清来过多少次,每当想起那段经历,80多岁的老人泪水涟涟。 “设立国家公祭日,表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既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夏淑琴说,“我们活在世上一天,就要与日本右翼势力斗争到底。” 抛出“侵略无定义”论、身穿作战服登上编号“731”战机、对强征慰安妇的历史事实提出质疑、悍然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在否定历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也在世界反战的大势下再添劣迹。 不久前,中央档案馆首次在网站陆续全文公布45名侵华日军战犯的亲笔供词。这些珍贵的一手史料以及越来越多的档案、实物的挖掘整理,正在帮助世人进一步透视日本无可辩驳的侵略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说,中国抗战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曾经的苦难,已把亿万同胞的意志凝聚在一起;伟大复兴的希望,召唤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