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两次战争的结局虽然迥异,但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人云:“谈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重新回首从甲午惨败到抗战胜利的历史,我们不禁发问:甲午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意识是如何从无到有,从低迷到空前觉醒,最终激励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甲午战争以来,各种政治团体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登场,为何力量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到20年时间即以星火燎原之势赢得民心,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从甲午惨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为何能打破国运日衰的局面,渐渐开启复兴之路? “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 中华民族意识从无到有,从低迷到空前觉醒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两个月,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当时供职于国立上海音专的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黄自,满怀激情,创作了抗战史上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黄自在歌词的开头,以自问自答的三句话——“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来呼唤民众觉醒,这里不仅涉及近代国家主权的观念,更涉及中华民族意识。 回溯历史,自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的50余年间,中国已与西方列强交战数次,结果绝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当时,虽有朝廷大员叹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对广大民众而言,却多以事不关己的心态泰然视之。在甲午战争中,日军侵占中国沿海部分城乡,一路烧杀抢掠,当地居民出于义愤,激烈抵抗。但清廷却担心有人乘机起事,极力压制民众的抗敌热情。个别官员甚至把甲午战争看成是李鸿章与日本人之间的战争,俨然是在“坐山观虎斗”。北洋将领在前方指挥抗敌的同时,还要忍受一些人的冷嘲热讽。 乙未战败后,台、澎被割让,民族危机加深。社会上虽有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诗句,康有为“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的高亢呼声,但也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在一般民众那里,仍缺乏最基本的主权国家概念和上升到中华民族层面的民族意识,“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日俄战争期间,清廷宣布“中立”,任凭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厮杀。鲁迅笔下凑热闹的看客,正是对这一时期民众麻木不仁的真实写照。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中国人民第一次接受了民主的洗礼。他基于凝聚民族整体精神之考量,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并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使“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此深入人心,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更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国,工农运动广泛开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影响,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关注时政、心系国运的普通民众与日俱增。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海内外华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族觉醒和民众动员都达到空前高度。 正是由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才使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面对外敌入侵,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最终赢得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