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中日关系高度敏感复杂的势态,对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纪念或会是另外一种方式;而这场纪念面临的冷峻现实是:国际上,若非专家学者,很少有人知悉一个世纪前发生在东亚那场惨烈的战事;在国内,不少人是通过《甲午风云》等经典影片了解到甲午之年那场屈辱之战的。至于那场战争对今人后世的要义,则乏思可举。 一场陈年败役,还要不要纪念?当然要!那场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伤害和屈辱史前所未有,并且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及至今天,试问那场战争的创伤已经愈合了吗?它的教训已经足够地吸取了吗?我们如何鉴取历史而免蹈覆辙?我们怎样检验史误而奋发图兴?既是必要,那么,纪念甲午战争,究竟为了什么? 鉴往以知来,是反省历史的要义。关键是如何“鉴”,怎样“知”。纪念甲午之战,既并非忆苦思甜,也不单是激发民义,更在于通过清醒、理性的鉴与知,在中国历史复兴的一个要害节点,以历史的理性再次反省这场战役的败因,以探求和平安定之道,以及战不再败之法,明晰中国由历史迈向明天的方向和路径。 甲午战败,不仅是中国晚清的战役败、军事败、政府败、体制败,它更是一场难以避免的灾难性国家之败。这场败仗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对日“赔偿”白银二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两年多的财政收入。为限期赔款清政府大肆向外借债,屈辱出让国家权益,大大加重了国运衰败的危机。 这场战争也凸显了满清政府“伪改革”之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与日本不约而同发起了国家改革。满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发起的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推行工业运动和商务发展,以图获得强大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达到维护清廷统治的目的。在日本,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新立政府的明治维新在国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推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都是轰轰烈烈国家图强的改革,在日本实现了一个岛国在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在满清统治下却因为缺乏系统计划、主事者见识不足、守旧派的反对、官僚政风败坏等,而徒具“洋务”之貌,其实走样变形,成为官宦权臣争权贪腐的国家工程。悲乎!两场几乎同时发起的国家改革至于中日甲午战前已形态大异,满清海师对日惨败与洋务之改的失败有着必然关联。 综究甲午战败之因,是满清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系统性国家败落。衰落会被欺负,落后就会挨打,羸弱战必失败。 120年既往,今天纪念甲午战争,耿耿当年屈辱于怀,或者激扬国势之兴,都绝非要义所在。我们必须对过往120年进行理性客观盘点,通过清醒、客观的内观与外照,求验那些关乎家国命运的核心问题之解:历史之错是否彻底纠正?甲午之战能否不再重演?如若国家再临威胁、挑战,正在复兴的中国能否从容应对,并持之以胜算? 甲午战争时中国败于腐坏的封建制度,以及封闭锁国的政策。今天中国的成就得益于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其内涵及意义绝非当年“洋务运动”可以相提并论,这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持续的、深层的、实质的,真实意义的改革开放就会释放积极能量,激活国力。 甲午战争时国家发展动力丧失、战略模糊、精神萎靡,如此状态注定在一场以军事为主导的综合力量的博弈中,胜败已是定局。今天中国崛起的内蕴是和谐、和平的,它兼具物质和精神内涵。要不断增强国力、军力、财力、民力,还要在家国情感、民族意识和精神家园方面构建上代表文明发展的先进方向和世界积极潮流。一个强国一定体现于物质与精神的先进性上,中国复兴要立足全面发展。 甲午战争,这样一场曾令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隆重地纪念,体现了我们的自省、自信,它同时告诉我们要力戒自大、自欺,要不断自强、自立,抓牢难得的历史机遇,蓄力图强,让百多年前的甲午之辱永成历史。文/夏文辉(国际问题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