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展示思路也在悄然变化。根据近日出台的《2015—2016年南京城墙保护整治和申遗行动计划》,在光华门、定淮门、中央门等地面墙体无存的遗址保护展示问题上,复建不再是唯一选项,设置环境景观、标志标识和构筑构架等可逆性保护展示方式,正在成为“呵护城墙”的新共识。(11月19日南京日报) “有名无实”,这是文物遗存保护中常遇到的问题,一些史籍有记载、民间有记忆的历史存在,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沧桑,原物早已荡然无存。对此类“无迹可寻”的文物,特别是一些大型历史建筑,不少地方都选择了重修、复建。比如著名的湖南岳阳楼、杭州雷峰塔,今日所见都是后人重建之作。重修复建如果以史为据、修旧如旧,也可以使久已湮没的文物风貌再现于今世。但也须承认,已经消逝的历史遗存无法复原,即便复建手法再高超,新造的东西也不是文物,只能算作历史的“镜像”。 在遗迹原址上重建大型历史建筑,除了“赝品”之嫌外,还有个缺陷,就是“不可逆”。一旦设计定型、工程告竣,“仿古”之作就将长期存在,在相当长时期内接受当世和后人的品评。保护展示历史的用意是好的,但这样无形之中,也等于自我设限:后人对这些历史再有深入研究,对文物保护有更好的创意,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既然目的是为了展示历史,那么在文保技术手段日益多样的今天,重建复建就不该成为唯一选项。况且以南京这样拥有煌煌两千四百年建城史、四百年建都史的著名古都而论,湮没无存的古迹比保留至今的要多得多,值得回忆和展示的远不止明朝一段。仅举一例,位于今台城的六朝首都建康宫城,规模与今天北京紫禁城相当。形制宏伟壮丽的东吴太初宫、东晋宣阳门,今天的多数南京人可能闻所未闻。一一复建,实不可能,但这也启示我们,需要用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展现和讲述历史。 “从重建到重现”的思路之变,正是给了展示历史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许多地方对大型历史遗迹不再一味追求原样复建,而是采取遗址公园加文博场馆的展示方式,运用原真性文物,以及多媒体、互联网、动漫等技术,带来情境再造,既让历史的展示生动自如,又避免了不可逆的“保护性破坏”。在这方面,南京也是可圈可点,比如建设六朝博物馆、科举博物馆,以及对明城墙进行沿线景观改造提升,开通绿道、配备标示,并规划建设“双博馆”,都是让历史融入市民生活的生动案例。 历史是前人的馈赠,展示历史,不是要复建一座古城,而是用多元化的方式,让当代人了解城市的过去,感知文化的厚重,以启迪心智、丰富内心。重现式保护打开的就是这样一个空间,期待着当我们徜徉在现代化城市中间,触手可及的历史就是一片绿地公园、一块标示碑文、一段音像视频、一处古迹遗真,它让我们于喧嚣都市中优雅想象、神驰千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