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复兴伟业谋划了宏伟愿景 邓小平吸取历史教训,立足世界现代化进程,着眼中国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在毛泽东“两步走”战略设想基础上, 1987年正式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体现了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的渐进式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赋予复兴伟业以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到一千美元。”这是邓小平打开国门,访问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后,结合中国实际生产力水平提出的。从此,“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奋斗路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使复兴伟业有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 “台阶式”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争取出现多个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增长阶段,体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的辩证统一。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他强调:“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的思想,反映了事物发展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规律,既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要上大台阶”的坚定意志,又强调了经济要相对稳定发展、防止急躁冒进的问题。 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复兴伟业提供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结合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把“温饱水平”、“小康水平”、“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个阶段重要标志,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中叶为时间界点,以人均“五百美元”、“一千美元”、“四千美元”作为基本标准,把富强、民主、文明及政治局面稳定、发展环境安定等作为目标要求,比较系统提出“三步走”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标准和实现步骤,使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进程更加具体化、更有操作性,这种实事求是、稳健务实的发展理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邓小平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复兴伟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基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重大战略判断,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当代中国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历史潮流,向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迈出的最关键一步。 邓小平大力倡导解放思想,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思想动力。 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从批判“两个凡是”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带领中国人民拨乱反正,打破思想枷锁,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从今天视角看,如果没有上个世纪那场思想解放运动,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伟大转折,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华民族复兴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在这场思想大较量、大解放中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关键作用。 邓小平大力倡导各方面改革,为实现民族复兴稳固了发展基础。 在上个世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给社会主义中国注入新的动力,是邓小平深入思索的重大问题。他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并对改革的本质属性、判断标准、精神状态和依靠力量等方面进行论述。在这些思想指引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科技到教育,一场遍及各领域各战线的全方位改革在中国大地展开,社会生产力、人民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社会主义中国焕发蓬勃生命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添续了新的动力、开启了新的航程。 邓小平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为实现民族复兴开辟了崭新境界。 邓小平总结中国三百多年闭关自守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历史教训,深刻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中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体现了坚定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为我国融入世界体系、分享开放世界发展“红利”,为我国科学技术在更高起点上赶超发展,为我国改善与各种类型国家关系创造了历史机遇。 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办法解决中国统一问题,为实现复兴伟业构建了宏大布局 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始终心系祖国统一大业,他提出用“一国两制”办法解决中国统一问题,让两岸三地人民共圆中国梦,超越了制度形态对国家统一问题的制约,顺应了中国人民求统一盼团圆的爱国情怀,为整合全民族力量推进复兴大业开辟了新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