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结构 借助临床实践和古典哲学等构建的中国传统医学,其庞大体系中有很多逐渐被现代医学认同的技术与经验,蕴含一些预示医学未来发展方向和面貌的胚芽,但也存在带有时代和文化烙印的朴素甚至错误认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结构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不自觉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和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 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均进入新阶段。随着现代医学影响不断加深,特别是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的一些理论、治则治法、方药等的现代科学内涵得以部分阐明,中国传统医学结构也日趋明确,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所谓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涉及中国传统医学基础和临床的许多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的研究表明,“肾虚证”与现代医学的早衰或衰老性变化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关于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等的系统研究,早已获得“中医”和现代医学领域专家的一致认同。许多“中医”古方所能主治的病证,基本可以等同现代医学目前所能认识的某些特殊疾病或状况。许多中药单药或组方具有较好疗效,千百年反复使用且疗效稳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些中药作用的环节也日趋明确。比如“麻黄治喘”,现代研究表明:麻黄所含主要组分麻黄素等属于生物碱类物质,是拟交感神经药,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而洋金花平喘止咳解痉功效的基础,部分来源于其所含的胆碱能受体阻断剂东莨菪碱等。此种“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在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的外科、骨伤科领域更是比比皆是。 不自觉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实践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借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构建,大都采用“辨证论治”诊治方法,运用天然手段治疗疾病,强调疗效,不强调与同时代科技发展相一致。现代医学以“自然不能被认证就不能被征服”的观点为基础,强调还原论,要求与科技同步前进。因此,中国传统医学除了古老、朴素的特征,还具有超越时代的认识。以理论思维为例,中国传统医学在此方面对现代医学始终有所引领,如“中医”有“人与天地相应也”之说,这是机体与环境的统一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等2008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角度,阐明了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配伍理论及分子机理,影响深远。另以针灸为例,根据机体不同状况选用不同穴位和针刺手法,通过影响多个靶点干预疾病过程的多个环节,激发机体自身内在调节能力而达到治疗目的,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认可。 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科学理论只有不断认识与修正自己的短处才能进步,而其进步的标志则是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产生。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也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发扬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现代科学研究已说明“心主神明”之“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脑。孙思邈《千金翼方》对硝石的记载是:硝石,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但现代研究发现,硝石中含有硝基化合物,可诱发肝癌。又比如对杜若的记载是:杜若,味苦辛,微温,无毒。其实杜若又名杜衡,含马兜铃酸,会造成患者肾衰竭,还可能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等一系列病症。诸如此类,也并不少见。 总之,中国是世界上传统医学最发达的国家,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传统医学共同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包括弄清其概念内涵、哲学基础、历史地位、组成结构、理论、经验、技术、方法和方药等,明确其长处和短处,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一步确认其理论、经验、技术、方法、方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不科学和不合理之处,并开展横向比较,择优发展,弘扬中国传统医学精粹,能够有力推动现代医学文明发展,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全人类。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17日 07 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