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良:那一份独特的历史记录——《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简评 1921年,北平协和医院正式建成,开始接收病人。北平协和医院的最大特色是设有一个专门为困难患者(不只是经济上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部门——社会服务部,是在建院之初与临床各科同时成立的,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美国人浦爱德任主任,于汝麒任副主任。 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主要职责是沟通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且把沟通的范围追踪延伸至病人生活相关的社区之中。从社会服务部成长起来的社会学家吴桢概括说:“社会部的任务首先是帮助病人与医生合作,接受医生的医嘱和治疗方案。如病人经济困难,没有能力偿付检查、治疗、买药、住院等费用;病人住院医疗结束,出院后需要长期休养,或需要经常去门诊部换药而又不具备这些条件;病人家属不耐心、不合作、不肯服侍病人等问题,这些都不是医生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找社会部或负责该科或该病房的社工人员。社工人员对病人进行个案调查,经过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或者为病人向医院申请减免费用,或者为病人挖掘一切可以挖掘到的社会资源,如病人亲友、家属、工作单位等帮助病人克服困难,完成治疗计划,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有不少病人对社工人员的工作感激不尽,甚至把社工人员比作他们的‘再生父母’。”(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话说老协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 社会服务部的社工人员使用个案工作方法对病人的社会历史进行调查和跟踪,填写“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为医生诊断病情大有帮助。“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包括如下项目:门诊号、住院号、姓名、婚否(单身或已婚)、原籍(省)、日期、北京住址、老家(县、村镇)、职业、家庭成员(姓名、年龄、职业、住址)、亲戚(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朋友(姓名、年龄、职业、住址)、住房、经济状况、履历、现在情况、问题、社工人员处理意见、采取行动(措施)等等。这个表格全部用英文填写,写完后交病案室装订在患者的病案后面。这些病案至今还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案室里,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工作档案也由此成了国内保存最久、持续时间最长(从1921年一直持续到1951年,其间未有大的中断)的医务社会工作档案。这些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的数量有多少呢?我们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计。根据1933年7月1日发布的《北平协和医院第二十五次报告书》,1932—1933年度共计办理4901案,内有3941案业已结束,尚有960案转入下年度办理。按照这个统计,留存下来的社会工作档案总数应该不少于10万份。 既然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工作档案有如此巨大的数量,那么,这些档案也一定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因而对之进行开发整理与出版就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档案都写在患者的病案后面,要想将其整理出来,就必须取得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的配合与支持。病案被称为协和“三宝”之一,以其保存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最大特色,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病案更是历尽坎坷才保存至今,欲开发整理这些档案难度颇大。以河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岭泉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获得了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资助,课题意向就是以“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开发与整理”为主的本土社会工作研究,借此时机名正言顺地向协和院方提出了相关申请,得到了院方的许可和密切配合。 通过初步的文献调查,张岭泉教授的科研团队确定了“兼顾不同年代、不同科室”的原则,并尽可能选择那些文字记述比较丰富的档案。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从10万份档案中挑选出100份进行整理。这些档案都是用英文书写的,还需要将其翻译成中文。经过了将近3年的艰苦努力,张岭泉教授的科研团队才将精选的一部分档案资料翻译、整理完毕,交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列入《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之一出版,定名为《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使这些尘封几十年的宝贵资料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