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高希中:从学理上批判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 高希中 参加讨论

    从历史“真实”的不同层面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者忽视历史的真实性,否定历史事实,这就使其研究历史的“基础”或“根基”不稳,甚至其前提本身就存在问题。
    历史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类经历过的客观过程,即客观历史;一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史料和历史观念、历史思想,对客观历史的记述与阐释。对前者而言,历史的客观过程改变不了、歪曲不了。对后者而言,则具有很大的“变动”性,记述、研究的主体不同,依据的史料不同,历史观与历史思想不同,从而对客观历史的叙述、理解与解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此要在历史的不同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与抵制。
    第一,客观层面。客观历史一去不复返,但它留下星星点点的遗迹、遗物,及其构成历史的点、线、面仍可被人们看到或认识。如被确证的人和实物;被确证的历史事件;被确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事件之间、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叙述层面。相当一部分客观历史以文本叙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层面上,历史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可信资料基础上的历史过程的真实再现。由于客观历史的庞杂性、记录的有限性、记述的主观性,历史真实的“再现”不可能“全景再现”,但是所选择的人物、事件、时间等须真实,所选用的史料须可信。语言是特定时代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其本身不是完全客观的,也并非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这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现历史“真实”。语言的内容与历史“真实”密切联系在一起,有着不以语言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客观内容。史学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艺术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历史的叙述方面。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与人的心理感受,没有艺术化的叙述不可想象。但这并非杜撰,艺术化的叙述也受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制约,并非毫无根据的浮想联翩。
    第三,解释层面。在历史解释层面,“真实”要求历史学家所作的解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洗磨,也能经得起新出的更多证据的支持。其一,将所要考察的对象放到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脉络之中加以说明和评估,直至追寻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其二,挖掘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意义。这对历史解释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并不是要史学家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而是要将其论点谨慎地限制在证据能够支撑的范围之内。
    由上述可知,在历史的各个层面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历史的“真实”。“真实”既规定了历史记录、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底线,又限定它们可以大体发挥的空间。
    总之,从史观的科学性、研究过程的规范性、思维的多元性、史料的可靠性、历史的真实性等综合方面,系统、整体推进,或许更能起到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与克服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