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复活”封建礼教的闹剧当休(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彭秋归 参加讨论

    当我们一些领域的人士热心“复活”这样的所谓“传统文化”时,可见封建礼教还沉渣犹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份。”对于怎么理解这句话,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但它至少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对封建文化照单全收,食古不化,则只会造就一个主子与奴隶,特权者、获利者与被侮辱者、被压迫者森严对立的等级社会。这个道理直到今天仍不过时。无可否认,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的现代中国,进行道德建设和文化发展,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对那些荼毒心灵、戕害人性的腐朽思想则应以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坚决剔除。绝不能让21世纪的中国人,再吃封建纲常礼教的苦果。
    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之下,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表面上的封建礼教恶行可以较容易地辨识和清除,而传统文化思潮的政治化、制度化走向则更为本质和棘手。这是两种文化、两种制度、两种发展方向的矛盾冲突,即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或者说文化保守主义的二元对立。一些极端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貌似对西方文化保持警惕,实则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怀着贬斥的态度。他们宣扬,“源出于西方之马克思主义如何能成为指导中国现实的普遍真理?此问题从来没有得到严肃审慎的思考”,“唯有根植于本土之实际情况、有着数千年历史经验的儒学,才有指导中国现实之无可辩驳的合法性”。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当然是不顾现实、脱离社会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早就使得封建礼教在中国立足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坍塌了。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地上,矗立起来的只能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厦。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新文化运动由前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转向后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已经对问题做了响亮的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这里讲的继承,是科学的扬弃,是批判的继承,绝不是不分良莠、不明是非,全盘照收,搞文化复古主义。从新文化运动走过来的共产党深切知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吃尽了封建礼教的苦头,不彻底肃清封建主义的余毒,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分析与继承弘扬。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有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切实的行动。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和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在文化建设上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拿出针对性措施,采取有力行动,坚决防止封建糟粕死灰复燃,绝不允许陈腐落后的封建糟粕再毒害中国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