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世界和平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永久和平论》中推断,世界和平是必然会来的——不是由于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共同的正义感,而是由于威力越来越大的战争周期会教育人们,冲突无补于事,世界和平总会到来。200多年来,战争的硝烟虽然从未消失过,但每一次战争都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尤其是破坏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持久广泛的国际反思,成为我们今天共建世界和平最宝贵的教材。 西方话语主导下的二战叙事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国家相继推出了不同的纪念活动。但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仍未达到足够的统一。这不仅削弱了相互之间的信任,更制约了对历史教训的全面总结。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的表达。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既然同为法西斯轴心国,那么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有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如果有,那西方主流观念为什么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间定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而不是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或者更早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也存在一个分段评估的问题。比如,作为同盟国,英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日本与英国宣战之前,英国驻亚洲军队的任务是什么,其性质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此时英军的任务就是维护英国殖民统治、镇压亚洲民族解放。不能因为后来英日之间的战争就可以使英国在亚洲的全部行为合法化,更不能美化。否则,就无法理解二战结束后席卷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些斗争的一个主要对象就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英国等;也无法有力驳斥日本当时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将亚洲从白人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今天,日本一些右翼势力仍然以西方在亚洲的殖民统治来为其战争罪行开脱。在他们看来,对日本的批评不过是“成王败寇”的政治审判,而不是基于普遍道德和原则一致的公平做法。 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主要是由西方主导的。在西方的二战叙事中,他们是拯救人类的孤胆英雄。客观地讲,西方盟国的积极贡献确实是有目共睹的,但与对西方贡献的赞誉有加相比,中国的民族牺牲和历史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显然,这种叙述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并试图掩盖甚至美化其殖民统治的事实。 德意日法西斯反人类的邪恶本质是不可否认的,但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单地描述为西方盟国拯救人类的战争,不仅降低了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的巨大贡献,也导致了西方内部意想不到的逻辑矛盾。根据当时的政治宣传,反法西斯斗争是一场拯救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所有正义力量都应竭尽所能、相互援助。这既是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美国作为战时盟国最主要的后援,对同盟国坚持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面对战后归还美国战时债务问题,一些国家,比如英国就曾希望美国能以此为由免除战时债务。当然,英国的这一理由遭到了美国的拒绝。相反,倒是战后全球政治经济的需要才使得美国转变了对西方盟友战时债务问题的态度,并共同构建了西方对二战的主流叙事。 语言的结构并不总是等于事实的结构。对二战历史的叙述往往会受到特定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表述。这不仅源自各方经历的差异外,更体现了其立场和认知尚未达到充分的统一。其结果,不能不影响到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对二战教训的全面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