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所谓“大陆新儒家”鼓吹“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其中声称“做好女儿、好母亲、好妻子”,才是中国女性成就感与归属感的根本所在;如果女性不自觉地把参加社会公共生活取得职业或事业的成功看作自己最基本的价值依托与成就感、归属感所在,就背离了女性的自然属性与家庭属性,女性就不再是女性了,而是与男性没有区别了,等等。这些观点让人大跌眼镜,感到不可思议。在当代社会,妇女接受教育、婚姻自由、职业自由等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居然还有人企图用一些陈腐的儒家观念来“教化”现代女性,这无异于在开历史的倒车。 视秩序高于人情、人性的儒家,其女性观的基础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他们认为,“男尊女卑”是天地之间的铁律。所以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斥以“封建礼教”痛批时,儒家的女性观被视为束缚女性自由、限制女性生存空间的罪证之一。 儒家女性观在封建时代有无对错,是可以讨论的事情。古人生活空间有限、视野有限,他们的一些言论虽然荒唐,但在人类童年时期的农耕时代,也不无一定的道理。我们当然要尊重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但实在不必拿他们的过时言论当成现代生活的指引和准则,尤其不能给另一个性别的人当生活指引和准则,因为这不仅是生活层面的性别歧视,还涉嫌政治层面对女性权利的冒犯。 家庭的功能无外乎: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存储私有财产功能、社会化功能等。在古代农耕社会,生存条件艰苦,人类生育率高、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那时候没有托儿所、幼儿园,也没有普及各类学校、医院、餐饮业,农业生产没有机械化,也没有建立社保养老制度,为了更好地繁衍保种和提高生存质量,一男一女必须搭伴过日子,一内一外,互相依靠,一个有能力的男人可以娶多个女人。女人一生中的大部分精力,用来承担生育、抚育、照顾和赡养职责,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可以是一件值得提倡的美德。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男女对世界的贡献看上去相当不一样,因而男女不平等的观念一度盛行。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同样的男女不平等观念。这种观念贯穿于人们生活实践中,女性除了服从、服侍于男人,没有受教育、公共参与和其他政治权利。近代政治领域的一件大事,就是消除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各种歧视,争取包括女性在内的公民选举权。但究竟是男女先天素质能力优劣不同才形成了性别不平等观念,还是由于性别不平等观念造成了男女后天分工不同、贡献不等,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