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史学界更多关注中国抗战的意义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二战研究也自然地受到关注。中山大学教授吴义雄表示,中国史学家其实在这个主题方面起到相当作用,尤其在修正欧洲中心主义史观方面,中国学者对这个会议的议题或有关的观念是有影响的。 大会秘书长、法国的历史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在今年4月出版了他与另外40名史学家共同完成的一本学术巨著——《1937-1947:世界大战》。在这本著作中,国际史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甚至受到中国学者的影响,开始重新界定“二战”的起点。 “实际上,这次世界大战是在亚洲开始的。1937年7月,当日本开始试图全面征服中国时,亚洲战事正式启幕。毫无疑问,这一特殊事件发生在欧洲进入战争状态两年之前。”弗兰克甚至认为,“‘二战’开始的时间还可以提前至1931年,即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的时间。”在这本著作中,学者们还讨论了造成中国抗战被忽视或模糊的原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来,日本在中国发动战争采取了一个它运用熟练的操作模式:不宣战而是制造一起引发战争的事端,不进行战争动员,也不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与以往其他关于“二战”史学著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弗兰克的这本著作中特别关注了亚洲和非洲战场。包括“亚洲抵抗力量”、“日本占领体系”、“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日本最终输掉了战争”,以及“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始终不能和解”,都是弗兰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研究中所关注的“很重要的问题”。因而,这本著作在“二战”史的研究中具有明显的“转折”意义——“将视野拓宽至全球”,“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着力从全球视角来重新定位战争”。弗兰克希望通过对二战史的全球化研究,让这场战争的全景更客观地呈现于世人面前。(记者 朱绍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