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纪念日。65年前的今天,《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协议”有前言和十七条条文,因此也简称为“十七条协议”。 “协议”的主要目标有两条:一是“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第一条);二是“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第二条)。考虑到西藏当时的特殊情况,“十七条协议”规定:“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第四条);“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第十一条)。谈判完成时,中央人民政府首席代表李维汉高兴地对参加和平谈判的代表说,在座的各位为西藏人民、为全国人民作了一件有益的事情。这些文件的效果,愈向前走愈可以看得出来。西藏民族从此以后就要发生不同的变化,你们对西藏历史写了一个划时代的东西。 “协议”签订的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听取了参加和平谈判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的汇报,高兴地说:“好哇,办了一个大事,这是一个胜利,但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实现协议,要靠我们的努力。”第二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参加和平谈判的西藏代表团,晚上,举行宴会庆祝“协议”签订,并发表讲话说,现在,西藏各方面的力量与中央人民政府之间,都团结起来了,“今后,在这一团结基础之上,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 1951年5月28日,《人民日报》用藏汉两种文字对外公布协议的全文,报道了和平谈判的经过,同时发表题为《拥护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社论,阐述了签订协议的重大意义,指出这是西藏民族永远脱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人民从黑暗和痛苦走向光明和幸福的第一步。 在纪念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历史的“三个视角”“两条线索”,认识当代西藏发展进步的历史道路。 第一个视角:西藏地方历史。西藏地方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三个高潮”“两个低谷”。第一个高潮是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积极加强与唐朝的联盟,引入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反映了唐蕃时期藏汉民族的友好交往。第二个高潮是公元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中国后,也结束了藏族地区分裂割据、四百年混战的局面,西藏地方进入了国家施政体系。 在西藏地方的历史发展中,既有光华四射的高潮,也有沉重暗淡的低谷。第一个低谷是从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到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以前“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的四百年。第二个低谷是16世纪中叶以后至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由于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统治,由于英国的两次入侵,西藏进入封建农奴社会“长期停滞”的四百年。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和平解放之前。 以和平解放为新的历史起点,西藏经历了历史无法比拟的深刻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空前宏大的实践创新,迎来了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高潮。西藏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极富特点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