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群体,促进中国现代化 周棉教授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留学生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留学生与近代中国”这个综合性大课题,并以“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为中心论题,进行了持久的探索。当初,鉴于资料的欠缺,他用了近十年的笨功夫,编辑了一部《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初步打下了留学研究的史料基础,特别是其中的人物简表,在辞书编撰史上是一个创造。而这部《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则是他长期研究、十年心血的结晶。 就全书来看,该书上编以民国发展进程为线索,按照民国的阶段性建构大的纵向框架,探讨留学生群体在民国各阶段发展中的作用;下编以专题为线索,探讨留学生群体在民国不同领域的贡献,从纵横两个方向论述留学生群体的作用,结构合理,规模宏大,史料丰富,论证严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看法。 留学生群体是从清末开始形成的、区别于旧式文人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出现对清末和民国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研究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社会的关系,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民国史研究,其学术价值是很明显的,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留学运动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对留学生群体的研究把握比较到位,提出了较多值得重视的新观点,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提炼,达到了新的高度。 例如,“导论”对留学生群体的概括——在鸦片战争以后“空前而艰难的变革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持续不断的留学运动,实际上是中国人走向世界整体运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特殊运动。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留学生及其群体,就是中国最早、最直接地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和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特殊群体。” 又如第一章对清朝皇族内阁出笼后的评述:“本来相当多的留学生还寄希望于立宪,为此积极参加新政,希望通过有序、平稳的体制改革,建立英国式君主立宪的现代国家。但是皇族内阁的出笼,标志着清末新政进入了立宪的死胡同,击碎了他们多年的幻想。留学生们的初衷已被扭曲,感情受到了愚弄,对清王朝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体制外的留学生们更被激怒,进一步加快了武装革命的步伐。最终,踟蹰不前的清王朝终于在清末宪政运动和革命的浪潮中,被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革命派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 再如,对留学生与同盟会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在此前论述的基础上,本书第二章的论述无疑更有特色:“在清末民初的政治鼎革中,以孙中山、黄兴为首创建了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同盟会,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创建了中华民国,从而标志着留学生群体登上了民国乃至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舞台。” 有的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作者却能花样翻新,得出新观点。如:“以往对留学生倡导白话文多从文学方面讨论,其实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意义更大:第一,在中国历史上,它史无前例地实现了语言形式的伟大变革,帮助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中国的4亿多人民,运用新的思维外壳(语言形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第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它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全新的语言载体:不仅大量的西方文艺作品通过白话文传入中国,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也借助这种形式在中国广泛传播。因此,它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并最终与世界接轨,其意义实在是难以估量的。” 对于五四新文化后期统一战线的分化,以往多有研究,该书的看法也能独出机杼:“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队伍的分化,实际上也就是以留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在经过五四的洗礼之后,各自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产生了歧异,也就是对中国未来的现代化道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此外,该书引证史料丰富,其中有些史料是首次发现,对留学研究颇有意义。 (作者:张海鹏,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