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

http://www.newdu.com 2017-09-08 光明日报 吴漫 参加讨论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出自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的《主术训》:“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大意是说治理国家需要顺天应人,聚合天地万物的力量,则无往不胜,无事不成。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以“积力”和“众智”号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思想影响深远。
    《主术训》是《淮南子》讲述齐俗治国道理的重要篇章。主,指君主;术,是治国之术。篇中的“道理之数”是指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自然之性”是指世界万物的自然属性。《主术训》以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根本,用“道”“势”或“理”说明治国之术中量才取用、人尽其才、齐心协力的道理:“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类似的表述还有“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世无废道”“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等。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虽然远远不够,但是,贵在能够认识客观规律的存在,进而把握规律,因顺自然,循理而举,以不变应万变。
    “积力”和“众智”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做事顺应客观规律,尊重事物特性,发挥其优势,汇聚各方力量,则事业可得成功。唐代贞观初年,李世民敕令编辑《群书治要》,要求“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专门选录了《主术训》“积力之所举”这一句作为治国箴言。一个人的智勇往往有限,而积聚众人的力量却可以将有限扩大为无限。《主术训》说:“任人之才,难以至治”“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古人凭借历史经验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扬雄在《法言》中分析了汉王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的原因:“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用来批驳项羽“天之亡我”的抱怨。刘邦的胜利在于善于采纳众人的建议,众人的建议凝聚了群体的力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是取胜的关键。司马迁特意将汉初重臣刘敬、叔孙通等人的传记合写,感慨地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资治通鉴》也专门记载吐谷浑阿柴令诸子折箭的故事,教诲世人:“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因资而用”是凭借“积力”,运用“众智”取得成功的关键,又体现出一种遵循客观规律、开放的人才观。“资”者,资质,指一个人的特长或能力。天下无弃材,然而“以斧劗毛,以刃抵木,皆失其宜矣”,所以《淮南子》主张“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汉末曹操为了延揽人才,下令“唯才是举”,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可谓深明量才取用的意义。朱子说:“人各有所长,能取其长,皆可用也。”康熙特意告诫官员:“世间全才未易得”,“弃短取长始能尽人之材”。人得其宜,才尽其用,取长补短而不求全责备,这种人才观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财富。古人关于“因资而用”的思想还包含“士不兼官”的内容,强调职事明确,专心一力,易于胜任。
    先秦诸子关于群体的力量认识深刻,例如《墨子》:“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流”,《管子》:“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等等,论说者甚众。《淮南子》承接诸子余风而归于道家,立足于历史的智慧和汉初的社会特点,对“道法自然”的思想进行了充实和发展,其说理连类喻义,内容博大而有条贯;它讲述独力难举、共同担当、遵循规律、大有作为的思想,为世人提供了丰富的哲理思考。
     
    (作者:吴漫,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