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 黄诚 铺首也称铺首衔环,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实用和装饰器物,最早萌芽于商周,一直到今天也依旧存在。“铺首”一词出现最早见于《汉书·哀帝纪》中“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在汉代铺首也称为“仓琅根”,如《汉书·外戚传下》中有“木门仓琅根”之语。关于铺首这类器物在战汉时期,尤其是汉代得到成熟发展,战汉时期的铺首并且因其形式丰富、造型大气,对后世铺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今天笔者就所见几件较为特殊的战汉时期铺首闲谈几句。 战国铺首以其雄浑大气而一直为世人所青睐,目前所见战国时期最为精美的铺首当属1966年于河北易县燕下都宫殿建筑基址中出土的战国立凤螭龙纹铜铺首(图1)。该铺首高达74.5厘米、宽度36.8厘米、环内径16.5厘米、外径29厘米,重达21.5千克。铺首主题分兽面与立凤螭龙两部分,兽面宽眉巨目,出戟纹作鼻,嘴上留有胡须,嘴角两边有锋利的勾牙上卷。兽面带有山字形冠,冠上当中正立一凤,昂首瞪目、张口露齿,展翅而立,双足两爪各抓一蛇,蛇缠绕于凤翅。兽面两侧边缘对称浮雕一盘绕的螭龙,螭龙双颈各从上端左右两侧向前弯曲,双首俯向前伸。兽面口下衔八棱形半环,半环下套衔环,衔环上亦浮雕有对称盘绕的螭龙纹。通身饰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整体造型巨大且纹饰精美繁复,应为当时燕国宫门所用,堪称是国之重器。当前各地出土的战国同时期青铜铺首皆只能望其项背了。 西汉时期不仅依旧有大量青铜铺首,而且由于当时尚玉风气盛行,铺首作为一种造型也开始进入汉代玉器中,丰富了汉代玉文化。目前所见西汉时期具有实用功能的玉铺首基本都只局限于帝王级别墓葬中出土。这其中体型最大的当属1974年于陕西兴平武帝茂陵东侧出土的一件四灵纹青玉铺首(图2),该铺首高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达10余千克,蓝田玉质地,铺首整体呈长方形,在其上分别雕琢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像。器物以环钮为鼻梁,勾连起凸起的双目,并以8条竖纹勾勒出一排大排牙,构成一兽面。只可惜该铺首下方的衔环已遗失,只留有主体兽面。 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赵眜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衔环完整的玉铺首(图3)。该铺首由整块玉料利用浮雕、镂雕、活环等技法雕琢而成,铺首通高18.2厘米,宽13.8厘米,基本成鸡骨白状态。主体为一兽面,边上装饰一螭龙,方形鼻下衔一谷纹玉璧,玉工将玉璧设计融入了铺首衔环中。此外,在汉代还有一种以金玉相结合,将玉与青铜共同组成一完整铺首衔环的设计,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中,出土了一件镶玉鎏金铺首(图4),铺首高12.4厘米,宽9.4厘米,汉代的工匠将一件春秋时期的楚式兽面玉佩镶嵌入鎏金青铜框架中,并搭配一鎏金铜环,重新组合出一件铺首衔环器物,可谓是一件古人的创新设计。 这时期除了出现大气奢华兼具有实用功能玉质铺首外,还出现佩玉性质的铺首,为汉代铺首文化又增加了新内涵。1996年徐州火山刘和墓中出土了一件形制小巧的玉铺首(图5),该铺首高6.8厘米,宽5.4厘米,青白玉质,局部因受沁呈鸡骨白色。铺首兽面额头似桃形并饰卷云纹,两侧鬓发上卷,衔一绞丝纹玉环,背面饰卷云纹,中间有一圆形扣。铺首发现于墓主人玉衣之上,该铺首已成为具有饰品作用的佩戴玉器。 汉代既有精致温润可供佩戴的玉铺首,更有可以说近似迷你的微型铜铺首,1991年徐州后楼山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具鎏金铜架玉枕(图6),这件玉枕为长盒形状,长37厘米,表面有玉片及金箔装饰,在玉枕外侧面中间鎏金长方形铜框内,镶嵌有四片玉片和两个微型小铺首,这两个小铺首长不过2厘米左右,实在是可以冠以迷你之称。这种小铺首纯粹只是装饰象征意义了。 战汉时期的铺首造型,直到千百年之后的清代也仍旧为人所追捧,尤其是清乾隆时期,宫廷摹古之风大兴,对于器物的追摹首推战汉。如这件原圆明园长春园铺首(图7)就是当时宫廷造办处以战国至两汉时期器物为参考,精心摹制的银铺首,铺首通体高25.5厘米,门环有阳文篆书铭文一周,分别为“长春园玉玲珑馆陶嘉书屋”“乾隆造办处庚午年制”,圆明园银铺首亦可以说是战汉铺首艺术的孑遗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