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嘉 胡胜盼 在中国文化中,蝉一直是寓意深远的神圣之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古人眼中,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将玉之五德与蝉之五德相结合,就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物件——玉蝉。据考古发现记载,中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过玉蝉的出现。如著名的商代殷墟“妇好”墓中就曾有玉蝉出土,同时出土的玉坠、玉琮上也有一些饰以蝉纹。蝉在成虫之前,要在地底潜藏三到七年甚至十几年之久,之后脱壳羽化,实现成虫过程。因此,蝉被赋予“永生”的涵义,东汉王充《论衡·论死》曰:“蝉之未蜕,为蝮育;已蜕也,去蝮育之体,更为蝉之形。”说明蝉有象征死而转生之意。古人对蝉寄寓了灵魂不灭的祝愿,所以会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为“玉琀”,又称为“琀蝉”,寄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晋代葛洪《抱朴子·对俗》中有“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之说。 汉代玉蝉刀法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称“汉八刀”。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玉料选材,玉色以白为上。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线,但都是两线交锋而成。从商周至汉魏,玉蝉较多,从造型艺术和雕刻手法上看,多是在写实的基础上作了夸张处理,抓住蝉的主要特征——目、翼、腹进行概括表现,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近日,笔者就在一位资深玉器藏家手中,见到一件精美的汉代玉蝉(见图),其雕工造型之精美,令人耳目一新。这只玉蝉通体白色,长7厘米,宽3.2厘米,厚1.6厘米,属于典型的汉代器物。一般来说,汉代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的作品为多,圆头形的以西汉中晚期的作品为多。西汉中晚期玉蝉的眼珠多跳出轮廓外。从这个特征上判断,这件玉蝉可判断为西汉中晚期所作。 古代文人是偏爱蝉的,所以他们手中的笔始终就没有停下过对蝉的讴歌,或者借蝉抒怀,浇胸中块垒。“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虞世南笔下的蝉品格高洁,声名远扬。“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代司空曙在《新蝉》中点出了时光易逝,青春难留。骆宾王则在受冤下狱之时以蝉自喻,写出了《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宋人常以词来诉说蝉鸣中岁月的美好,但也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来写出听到蝉声而引发的感伤。“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留下的诗句。夏日里,大自然中唱主角的这种叫“蝉”的昆虫,让人体味到的是生命的珍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