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名人 > 近代 >

符竹庭

http://www.newdu.com 2017-09-21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符竹庭原名符宗仔,出生江西广昌,自小成了孤儿,全靠祖母抚养长大,15岁那年参加了革命,16岁加入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符竹庭担任过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委等职务,在反围剿斗争中表现优异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1943年,符竹庭在赣榆区遭遇日军,不幸负伤身亡,年仅31岁,葬于抗日山烈士陵园。
    人物生平
    1927年8月中旬,“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径广昌头陂宣传革命,15岁的符竹庭毅然投身革命,参加地方游击队,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参加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二团任政治交通员。
    1929年后,历任独立二团大队党代表,红三军第一纵队大队政委,红三军第七师特务团政委,七师21团、19团政委。1933年6月,红军缩编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政委。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在雪山栋、猫嘴峰、鸡公山、山岬嶂等阵地,顽强战斗,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顽强守备”团的光荣称号,他个人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2月,他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政委,与团长杨得志率部在江西黎川县西南部,进行了闻名全军的三岬嶂战斗。2月23日起,国民党94师在飞机、大炮的轮番猛烈轰炸下,敌步兵向我方阵地展开了多次进攻,均被红一团奋勇打退。其间,符竹庭率二营在主阵地顽强抗击敌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全营打得仅剩100余人,干部伤亡三分之二,我军阵地仍屹立不动。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在突击部队的援助下,击溃敌人一个师,取得了三岬嶂战斗的胜利。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称赞三岬嶂一仗是红军牵制部队抗击和击溃数倍敌人的光辉战绩,并亲自为《红星报》撰写《把第一团顽强抗战的精神继续发扬起来》的社论,号召军团指战员学习红一团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红军总司令朱德在福建长汀大田屋亲切接见和检阅了英雄红一团。
    1934年秋,符竹庭出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1936年6至12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毕业后调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成为有文化、有理论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七·七”事变后调任八路军115师686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随后同杨勇等到晋东南扩军近三千人,成立第343旅补充团,任政治委员。
    1938年10月,任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与肖华(司令员兼政委)一道率部挺进敌后,开辟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津南、鲁北两个民主专员公署和15个县的民主政权,武装力量发展到2万余人。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部队分散开展活动,率政治部和部分武装活动在阳信、惠民、商河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其间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月刊》,指导边区党委创办了《烽火报》。
    1939年底调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兼115师343旅政治部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与杨勇、肖华一起创建、扩大和巩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任115师教导2旅政委兼中共鲁南区委书记。1941年春率部东进滨海地区,与旅长曾国华一道指挥青口战役,激战三日,拔除日伪据点10余处,毙伤、俘虏日伪军千余人,解放了从赣榆到柏汪的大片地区,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从海上与华中、胶东的交通线。同时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为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春,驻衮州日寇石田旅团长指挥滨海、鲁南等地区的大批日伪军,对滨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蚕食”和“扫荡”。符竹庭指挥反“蚕食”战役,6天内歼灭俘获日军近千人,收复了被日寇蚕食的三个半区。
    1943年1月,为配合苏鲁边区反“扫荡”,教导二旅接受了攻打日军在鲁南的主要兵站基地郯城的任务。他率旅主力负责攻城,经过周密的战前准备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攻克了郯城,毙伤日伪军千余人,生俘日军指挥官多田幸雄,缴获了大批粮食、布匹、武器,摧毁了日寇的兵站基地,有力地配合了冀鲁边、青河区的反“扫荡”斗争。这次战斗是运用“翻边”战术(即敌人打到我这里来,我翻过来打到敌人那里去)的范例,是我军以攻坚战的方式,攻克敌占区的第一座城池。郯城大捷后,他率部又接连攻克了周围日伪据点18处,彻底粉碎了日伪军对我滨海区的“扫荡”。
    1943年3月,中共滨海区党委和滨海军区成立,符竹庭任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他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发展壮大了滨海根据地,将滨海、滨中、滨北连成一大片,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滨海区的重要出海口和集镇均为我军控制,为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滨海,领导人民对日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11月,他和陈士榘亲率突击队员攻克了滨海区南面日伪军“蚕食”该区的前哨阵地赣榆城,生俘伪旅长以下官兵2000余人。赣榆城宣告解放。此战粉碎了日寇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蚕食”我滨海抗日根据地的阴谋,策应了鲁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这一仗是我军以极小代价换取极大胜利的范例。当时延安《解放日报》以显要位置报道了这一辉煌战例。
    日伪军在赣榆城惨败后,十分恼怒,于11月26日晨纠合新浦、青口之兵600余人,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西北的黑林乡马旦头村。符竹庭在带领警卫员检查下属部队工作时与日军援兵遭遇,不幸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1岁。牺牲后安葬在抗日山。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评价他是“军事上政治上都比较强,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1945年至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曾将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赣榆人民创作了题为《纪念符竹庭》、《打下赣榆城》等歌曲,以纪念和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八路军优秀将领,在苏北鲁南人民中流传至今。
    1983年11月,赣榆、广昌两县人民隆重举行纪念符竹庭牺牲四十周年大会广昌县,修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亭。其生前战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杨得志曾赋诗悼念,诗云:“赣南闽西初相识,长征路上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 谷牧副总理亲笔题词:“在千百万人民的心里,符竹庭同志永远活着!”
     符竹庭有没有后代
    符竹庭应该没有子女后代。
    杨鸿耀(曾任肖华、符竹庭秘书,建国后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任职)的子女来到抗日山六角亭前说道:“符伯伯,您没有结婚,没有儿女,我们就是您的儿女。我们遵照爸爸生前的嘱咐,今天给您扫墓来了。”
     符竹庭将军牺牲经过
    赣榆抗日山,原名马鞍山,1941年至1944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冒着抗日战争的硝烟,在此建起了一座烈士陵园。这里,掩埋着800多位烈士的忠骨,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
    陵园由符竹庭亲自骑马选址。在烈士们的安葬仪式上,符竹庭说,这里埋葬着我这么多的战士,我牺牲后,你们也把我葬在这里。想不到,一语成谶,一年后将军也壮烈牺牲。
    1943年11月19日,大雾,符竹庭出门,突然听到有枪栓碰击的声音。一问,对方竟然讲的是日语。符竹庭鸣枪示警,并与日军展开激战。他骑着缴获的一位伪军旅长的坐骑,一边跑,一边回头开枪。哪晓得,符竹庭一头撞在土圩子上,昏迷倒地,战马拖着他继续狂奔……当时,奥地利名医罗生特正在50公里外的八路军营地,听到消息,一路跑着过来。等他赶到,将军已去,年仅31岁。罗生特捶头痛哭:要是我会骑马就好了啊!
    符竹庭牺牲后,滨海区等党政领导和滨海军民5000余人参加了符竹庭的追悼会。遵照符竹庭生前嘱咐,滨海军民把他安葬在抗日山,为他修建了精致、庄重的六角形墓亭,正面中央安放着符竹庭烈士的彩色铜像和镌刻着他的生平及英勇事迹。
     符竹庭墓
    符竹庭墓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的第五坡段,为六角亭式建筑,由灰色花岗石砌成。墓的南面镶着符竹庭的铜像,原像熔炼30余千克子弹壳铸成。1947年2月被国民党军队用机枪打坏,1955年重铸。
    墓的东面是山东军区副政委黎玉、司令员罗荣桓、政治部主任肖华所题《挽词》。西面是中共滨海区委员会所撰《悼文》。北面是滨海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所撰《墓志铭》。西北面是滨海专署专员谢辉、滨海区参议会参议长高赞非所撰《挽词》。东南面是《赣榆战役经过》,未署撰者名讳,当是滨海军区政治部所撰。
     人物评价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评价他是“军事上政治上都比较强,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
    杨得志曾赋诗悼念,诗云:“赣南闽西初相识,长征路上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
    谷牧副总理亲笔题词:“在千百万人民的心里,符竹庭同志永远活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