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大多都喜欢穿一双高跟鞋出门,显得自己有着足够的气质和气场。即使有谈到过高跟鞋对足部的伤害,会导致脚部变形等问题,女性朋友们还是一如既往的钟爱。 其实不止是现代,古代的女子们也超级喜欢,每个朝代的高跟鞋都有着朝代性的特点,古往今来穿高跟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而已,更多的是讲究一种“足下生辉”,无形中带给女性的气质与美丽。  网络配图 据相关史书记载,在周朝也就是2200多年前,女性所穿的是圆头高底的鞋子。据说鞋跟相当的高,脚还没有抬起来就让人看着像上台阶,这是古代诗中记载梁代女性穿古代高跟鞋的情景。唐宋时期是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记载,说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高三寸多,下底窄小,还有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一个叫做“晚下”的名字,极具诗意,意思是鞋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且危。 在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有一部分是防走光。明朝是封建专制严重的时期,女人的衣裙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住,包住的同时还要不妨碍走路,所以出现了“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 在满族女性穿高跟鞋有着不一样的说法,满族有着“削木为履”的风俗习惯。在古代,满族妇女需要经常上山采集各种野果,打柴之类的,山上虫蛇较多,为了防止虫蛇的叮咬开始在鞋底绑木块。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的也越来越精美,就成了后来说的高跟鞋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