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古已有之。中国也不乏图像研究的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影像研究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新史学”的传入及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带来对影像的革新性认识,影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像史学”也成为炙手可热之词。综观近40年来的发展状况,虽然国内整理出版了大量以“影像”、“图像”冠名的作品,不过是影像史料的汇集;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利用了影像史料,或发表了一些有关影像的研究成果,但严格来说,尚未有一部具有学术意义的影像史著作出现。中国影像史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下面,对目前的研究状况略作分析,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主要还是历史影像,即历史记录片和历史照片。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域。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受西方图像研究理论的影响,体现在影像史料整理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向,是史料边界的不断拓展和扩大,不仅体现在影像本身对于传统史料边界的拓展和扩大,在影像领域内部,其边界也不断延伸,而不同发展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究其原因,除了对影像的意义认识不足,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面对作为异质的影像史料,无论是解读还是书写,历史研究者尚无法像对待文献材料那样游刃有余。而目前被国内学者引入的西方图像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跨学科性,其核心是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其理论难免庞杂,历史学所具有的学科特性,又使得历史学者在面对这些理论时往往显得无从下手。除了以上两点妨碍了对影像的利用,在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对西方相关影像理论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盲目炒作概念。二是在实际操作经验缺乏及相关理论研究薄弱的情况下,急于建立影像史学学科。这无疑是学术研究的大忌。 在构建影像史学理论时,影像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罗森斯通希望创立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这种方式与传统书写史学的重要区别,是以历史影视片为载体,以视听为阅读方式。海登·怀特将这种方式概括为影像史学。1988年,海登·怀特在《美国历史评论》上发表《书写史学与影像史学》一文,综合分析了“新史学”家有关影像史学的观点。海登·怀特首先将视觉影像看作历史研究的材料,并希望影像能够成为书写史学论述的主要媒介,但对于能否构成文本形式的影像史学,并没有明确指明。 同时,目前西方图像学研究的反学科性,使影像研究并不具有任何传统的学科性特征。实质上,不同学科背景对影像的理解有所不同,如果忽略了历史学的学科特点,难免会陷入缘木求鱼的陷阱。影像史学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或何种意义下的学科,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受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学研究的特点所制约,另一方面受影像史料的特点所制约。人类历史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留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文献档案,也包括遗迹遗存、口碑传说以及绘画影像。历史研究的目的,即是全面利用这些资料,最大限度地逼近或还原历史的真实,任何单一的史料均无法真实地反映历史或还原历史。这是任何以史料类别冠名的史学,如影像史学、口述史学等所面临的难题。更何况人类历史的记录主要以文字为主,摄影技术的出现也不过一百多年,所留存下来的影像数量难以与文字史料的数量抗衡。 从史料学的角度考察,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虽然能够抓住历史的细节,但其能够提供读者解读的信息却有限,如人物身份、背景,以及反映的史实等。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中,曾比较各类影像史料的优势与局限,对我们认识影像不无启发。所以,影像必须与其他类别的史料一起,才能构成较为全面的史料系统。在史料学学科下,将影像作为一种与传统史料同等重要的新的史料类别,从最基础的概念和问题入手展开研究,如影像史料与文献史料、口碑史料的关系,影像史料的类别和价值,影像史料的搜集、考订方法、存储形式,以及书写形式等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对图像的实际研究中,探索本土化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也许是较为契合历史研究的一种途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其学术属性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可以考虑建立一门与历史文献学并列的影像史学学科。 总之,影像史学研究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应规范影像史料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加强影像史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及实际研究。同时,应加强影像数据库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术之外,也应制定对影像的整理研究成果的认定标准和办法,并呼吁更多刊物发表影像研究的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