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照才在备课。 资料图片 这是熊照才第一次来北京。从他任教的上弄小学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凹凸不平的砂石路,才能到达位于中越边境线上的董干镇;从董干镇经过三个多小时迂回曲折的盘山路,才能到达麻栗坡县城;然后再乘车两个小时,才能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从文山州飞到昆明,再转机飞到北京。熊照才来一次北京不容易,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伟大的首都,非常兴奋,我要看看天安门,看看长城,回去讲给我的学生听。” 31年默默坚守 熊照才1960年出生,1984年被聘为代课教师,1999年成为公办教师。31年,从青丝到白发,他扎根在少数民族边境,坚守在条件最艰苦的学校,守护着他最爱的孩子们。守望边境,传播文化,回首自己31年来的教育生涯,熊照才欣慰地说:“这么多年,没有一个村民说我是不合格的老师。”想到学校里那帮淳朴可爱的孩子,熊照才满足地说:“我喜欢和娃娃们在一起,很快乐,很享受。” 从2003年到上弄小学担任老师以来,熊照才一直没有离开过。上弄小学招生范围覆盖5个苗族村,隔年招生,分4个年级,一个年级约有五六十人。从一个人支撑起一个学校,到现在两个老师一起分担教学任务;从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到现在全村最好最美的房舍;从每天带着硬邦邦的剩饭,到现在每个孩子每天3元的营养补助……这一幕幕的变化,熊照才既是国家政策扶持的受益者,更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进步的见证人。 熊照才以自己不平凡的坚守,诠释着一个少数民族乡村教师的职责,一个教书育人楷模的形象。自10多年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他穿越在一座座贫瘠的石山里,奔走于一个个封闭的村寨中,深入到一户户学生的家里,苦口婆心,只为了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了取得信任,提高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他常年坚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摆事实,讲道理,还设身处地,动之以情。如今,上弄小学片区学生巩固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提起这样的成绩,熊照才满脸自豪:“在我这里,没有一个孩子中途辍学!” 从教31年,熊照才先后被评为县、省、国家级优秀教师,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能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我已经很满足了。”熊照才说。 做孩子们的“保护神” 在上弄小学,课堂上有问题,学生们第一个想到的是熊老师;做游戏时有争吵,学生们第一个想到的也是熊老师;生病不舒服,学生们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熊老师。 学生们与熊老师在一起,就像与自己的“阿爸”在一起一样,每天见上一面才能放心。来到北京快5天了,熊照才半带留恋、半带牵挂地说:“我的孩子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我的孩子。现在学校已经开学了,我这么久不回去,学生们会很想我的。我心里也挺不舒服,在北京待不住了,想赶紧回去了。” 每周日晚上到周五下午,熊照才都“驻守”在学校里。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除了生活必需品、各种教学用书、学生作业以外,还有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的是治疗儿童常见疾病的药物,感冒药、发烧药、止泻药等,一应俱全。一次,一个学生突然头痛,吃了药后还不见好转,熊照才立即背上他就往镇上的医院跑。这个9岁的孩子在熊照才的背上默默地流下了泪水,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熊老师。 熊照才勤勤恳恳、默默无私的付出,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与尊敬,也给他自己赢得了一个光荣的称号——“保护神”。听到这个称呼,熊照才哈哈一笑:“当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只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就没有什么做不到。”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在民族边境地区,唯有甘于清贫,唯有守住寂寞,才能育得桃李满天下。熊照才说:“当教师,我算是走对了路。我在教师的岗位上收获很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我相信,有博爱、有责任、有坚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由于当地村民们很少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交流也都是用苗语,多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还不会说汉语。为了让苗族孩子能够懂得知识,走出大山,熊照才坚持双语教学,先用苗语讲授,再用普通话讲解。一个简单的词或一句平常的话,他都要反复解释很多遍。熊照才说:“即便每天讲得口干舌燥,也一定要让学生听懂。我们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现在基本都具备听说汉语的能力了,我们常常一起看电视、听广播。” 教书育人31年,熊老师的孩子们也一拨一拨地长大了。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村支书王启富,每次在路上遇到熊老师,总是会用摩托车把他一直护送到家;每年“六一”儿童节,王启富都会给上弄小学的孩子们带去铅笔、橡皮、笔记本等各式各样的礼物。“熊老师是我的亲人,我尊敬他,感激他。熊老师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能和他一起呵护下一代的成长。”王启富说。 “苗岭山寨需要我。”这是熊照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熊照才的心里,苗岭山寨就是自己的讲台。虽然只是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但熊照才相信,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不悔的精神,就一定能为苗岭山寨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