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湖南城步发现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惜字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原创 雷学业 文/图 参加讨论

    
                            惜字炉近景
    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易家田村,至今保存一座我国最完好、最具历史、文化、教育、艺术和民族价值的清代“惜字炉”。
    “惜字炉”位于该村巫水河西岸田垅边,座北朝南,塔下河水潺潺,古木参天,景色宜人。全炉以青石板砌成,六角六面形,三层式格局,分为底层、亭座、亭身、云盖、亭顶五部分。其中基础层高105cm,主体第一层至第三层高度分别为120cm、105cm、88cm,顶层高70cm,连同3个云盖在内总高度达6米。“惜字炉”呈六面形,基础层为正方形,四面各宽140cm;主体第一层至第三层每面宽度分别为70cm、60cm、50cm。顶层为3个宝葫芦。据当地老人讲,宝葫芦上方原来还雕刻了一只喜鹊,解放以后这只“喜鹊”才飞走不见了。
    “惜字炉”全部用青石板砌造。基础层由六层青石板垒砌而成,每层之间用桐油拌石灰胶合。主体三层将每块青石板立竖,同样用桐油拌石灰勾缝。该炉建筑精美,造型古朴,构造大方,雕工精湛,立意高远,赋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历史和教育价值。第一层正面为“惜字炉”主旨部分,即焚字炉炉口,穹形门洞上方雕饰扇形门额,门额内精雕了“惜字炉”三字。炉门两侧雕刻有对联:“斯文宜未坠,道器自常存”;右侧注明建筑年月:“建于大清道光贰拾叁年岁次癸卯太簇月榖旦日  立”;左侧注明捐资建塔人和石匠姓名:“信士陈进谦、陈进诗同置,石匠罗安富兄弟造”。字体为行书。第一层精雕的图案有“麒麟镇妖”、“犀牛望月”、“鹿葺衔梅”、莲花、菊花图等6种图案。第二层精雕了“天官赐福”、“三星图”(三星为仓颉、至圣先师及文星帝君)、“雷公镇龙”、“鲤鱼跃龙门”、“哪咤闹海”等6幅图案。第三层精雕了银钱、宝葫芦、笏板和法器等6幅图案。其中第一层正面“惜字炉”门洞为焚烧字纸的地方,第三层西侧“银钱”的圆孔为排废气的地方。每一层顶部都设计为屋檐四出形状。
    “惜字炉”又称“惜字亭”、“敬字炉”、“敬字亭”、“孔圣亭”、“字纸亭”等等,各地称呼不一。古时候读书识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人们对写有文字的纸张充满敬畏与尊重之情,不能任意仍弃,必须用火焚化,将之送达天界。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有字的纸更具灵性,不得随意丢弃、践踏,更不能作为“解手”之用,要将废弃的字纸收集起来,送入“惜字炉”中焚烧,化为灰烬,然后供于造字先师仓颉的神位前,最后恭送于河海,不至于“斯文扫地”。修建“惜字炉”的意义,在于劝喻人们尊重文字,尊重知识,敬惜字纸,增加福禄,以保仕途顺畅,家庭美满。
    明洪武年间,陈汉彪公三兄弟自江西迁至湖南,在湖南新化、绥宁、城步各居住一处。陈汉彪沿巫水河而上,居于巫水河西岸的城步羊石田。汉彪公第十六世孙陈通福再沿巫水而上,迁居至易家田。乾隆甲午年(1774)二月,通福公之第七纪孙陈进谦诞生。进谦共三兄弟,即进谟、进谦、进诗。巫水河当时是城步县的主要交通线,城步主产木材、生漆、桐油、松脂等通过巫水河从城步放排运输到洪江,再将工业制造的生产生活用品从洪江等地运回城步。亚家田属巫水河上游黄金大码头,男人们都以种田放排为生,他们见多识广,眼界高远,虽然是世居苗族,但接触到了汉族地区发达的儒家文化。道光年间,进谦三兄弟决定修建“惜字炉”,以尊重知识,崇拜文字,启迪苗胞心灵,提高苗族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长兄进谟居河东益家湾,他单独捐资在河东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四层高的“惜字炉”;进谦进诗两兄弟居河西岸易家田,合资修建了全青石构造的“惜字炉”,石匠为当时宝庆名匠罗安富兄弟。城步苗族地处我国苗族所处的大西南最东部,与汉族相处最近,汉化最早,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即被“改土归流”,划武冈、绥宁地设城步县。而城步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儒教兴办书院最早的地区,早在宋神宗熙宁二年,城步苗族土司杨光僭就“建学舍,求名士教子孙”,宋廷“诏谭州长史朴成为教授……录其子六人”。到了元皇庆二年(1313年),武冈(当时武冈县治在城步儒林)县尹延承直决定在县内创办一所书院,城步赤水峒苗酋杨再成在乡绅名士杨景清、江长顺、张茂卿等人的协助下,在当时的武冈路儒林乡创建了“儒林书院”。“儒林书院”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儒家学院,仅晚于湖南省于宋代创建的全国四大书院之一——长沙岳麓书院,一批又一批城步苗汉青年在这里读书求学,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明廷1504年建立城步县后专门设立“县学”(又称“儒学”),每年给予学额二十名,清顺治年间以后又增加学额三十一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文化、经济、交通发达的易家田地区就建有两座学校,修建了两座“惜字炉”。据老人们介绍,易家田学校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每天学生放学回家老师给每个学生用红笔写出几个生字,纸条三指余宽,要认读,要背记,遇见路人都要敬礼、指读生字;回家后先跪在神龛前叩礼,认字,再放书包、吃饭,否则要挨打。老师书写生字的条子,不能乱丢,要放书房保存,期末放假统一拿到“惜字炉”焚烧。这就是“惜字炉”的建由和用途。遗憾的是1949年城步发大水,东岸所建那座砖木结构的“惜字炉”被大水冲垮,西岸全青石结构的“惜字炉”却毫发无损,保存至今。“文革”爆发后,易家田“惜字炉”也受到造反派冲击,但被陈定淮、陈公奇等老人舍命保护,未遭损毁,终于完整保存至今。说来也奇,惜字炉建成后,据陈氏家谱载,易家田陈氏一族共考中秀才9名,进士1名。
    另外,在城步县城儒林镇八角亭社区,至今还保存有另一座“敬字炉”,但其高度、质地、艺术质量和完好程度远远不如易家田“惜字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