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体验剪纸技艺。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请姑娘,出绣房,买花样……”在日前举办的湖北仙桃“中华纸韵——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艺术精品展上,来自湖北省鄂州市的剪纸传承人胡小平手拿珍藏多年的花样鼓,饶有兴致地说起从前卖花样走江湖的口诀。在他身边,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艺人正同台亮着绝活儿,一刀一刻之下繁复细小的花纹,一雕一琢之中生动传神的造型,剪纸——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技艺,在艺人们的手里,携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不过,剪纸艺术和剪纸艺人的生存状态却没有剪纸作品那般鲜活自在。这次展览上,有一幅剪纸作品《八仙图》,图中的八位仙人被刻画得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是仙桃剪纸界的骄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誉海内外,并赚取了沔阳县第一笔外汇。创作者陈由明如今已80多岁了,仍在坚持剪纸创作。他的二女儿说起剪纸传承却面露难色:“现在剪纸的气候不好,人的心思难在上面,剪纸艺人如何生存都成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走好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路,一些不断求索的传承者们有着自己的回答。 “双脚要站在大地上” 一组组刻画工人劳作与生活的图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地标风光,在众多以民间生活为内容的剪纸展示作品中,刘士标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而这别有一番风味的工业剪纸和风光剪纸,正是他给出的剪纸传承妙方。 担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武汉市武钢剪纸学会会长的工艺美术师刘士标,从事剪纸活动已经60多年了。花卉瓜果、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各种题材都能在他手中变幻成形式各样的剪纸。可近些年,他发现,人们对他剪的那些东西越来越不感兴趣。 跟周围的人一讨论,他才明白,不是自己的手艺不行了,而是人们对他剪的那些内容不感兴趣了。“民间故事剪得再形象,也不如影视剧表现得更直观;花卉瓜果剪得再好看,对早已脱离农耕社会的现代人来说,也很难有情感共鸣。”刘士标暗想,“既然如此,我何不剪些跟现代人生活更相关的东西?” 年轻时的刘士标是武汉钢铁厂的职工,为了让传统剪纸贴近生活、表现现实,他决定用剪纸来反映武钢的生产生活场景,首开“工业剪纸”先河,所创的“武钢剪”等作品新颖独特,深受欢迎。退休后,为了宣传湖北的美丽,他又转向风光剪纸,先后设计制作了《美丽青山》《长江三峡风光》等一系列剪纸作品。他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让古老的传统剪纸技艺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剪纸要在集成民间技艺的基础上,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活化民间艺术。”说起剪纸技艺,刘士标有自己的坚持,“‘千剪不断,万剪不乱’,剪纸一定要用剪纸的语言。”一只脚站在现实生活的坚实土壤上,一只脚站在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深厚沃土里,这是他为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作出的注脚。 “把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 在仙桃市的工美楼,袁少恺捧出了一本精心制作的剪纸册,册中一个个形态简单的剪纸花样让他爱不释手。原来,这些都是他所教授的学生剪的,这些孩子大都还在上小学。 年过七旬的袁少恺是一名中学退休教师,他在民间剪纸传承上有着自己的坚持:“传承就要从小播下种子,‘童子功’很重要,种子埋得深才牢固。”作为一位美术老师,他曾编著出版小学生剪纸教科书,近30多年从事中小学生及剪纸爱好者的剪纸教学。他认为学校美术课应该开设剪纸课程,教材要加入剪纸的内容,这样等孩子们长大了才能更好传承。退休后一直担任学校剪纸教师的袁少恺如今已有不少学生,有些能够跟随他从小学学到初中,让袁少恺很是欣慰。 事实上,在传统社会剪纸艺术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很小的时候就被大人手把手地教剪纸。因为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评价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准,所以女孩们从小就学剪纸,很多地方的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近年来民间文化在中小学的普及推广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进校园”成为一些地区普及推广活动的一部分。在仙桃市的实验三小、荣怀中学成立了剪纸社团,剪纸教学也走入了课堂。仙桃实验三小校长游传桂说:“剪纸体验课将沔阳文化引入校园,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晓、传承家乡文化。小孩子也很感兴趣,这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在袁少恺心中,“进校园”是传承民间剪纸文化的必由之路。“要从小学生抓起,播下种子,今后它会发芽的。”他说。 “让千年民间艺术展新颜” 在众多的传承人中,一袭旗袍、年轻美丽的陈虹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201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她成为河北蔚县剪纸青年传承人,毕业后一直学习剪纸工艺和文化,同时也学习剪纸市场推广及经营管理。作为一个90后的传承人,传承对她来说不是简单接过衣钵,而是要体现出年轻人的眼光。 2013年,陈虹羽策划建起了蔚县剪纸传承展示演艺体验中心,该平台打造了剪纸演艺、学习体验、技艺培训、工艺传承、文化艺术交流等产业市场发展性项目。在这个项目平台中,陈虹羽不仅创作设计剪纸产品,而且还积极和游客及学习体验的大学生交流剪纸文化,通过剪纸表演吸引游客和文化团体参观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文化和剪纸工艺,实现文化交流和产品的市场推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贾旭东表示,民间艺术不应躺在博物馆里,要使更多的人接触、欣赏、体验、了解。而在实现活用的链条中,商业模式创新、产品与体验结合是实现价值的重要因素。 陈虹羽还在剪纸推广中引入现代技术,开设了互联网平台,形成O2O的模式,使相关人员实现线下线上双重交流。她不断思考剪纸的生产性传承与产业化发展,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保持非遗工艺传承的延续性,必须认真研究非遗文化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性建设关系,文化与产业只有保持平衡发展态势才能成就经济产业。 虽然也面临一些挑战,陈虹羽对脚下的传承路还是充满信心。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研讨会的发言中,她用诗歌作结:“千年民间艺,昔人古稀寒;留下一瑰宝,今朝展新颜。” (本报记者 韩业庭 本报通讯员 宋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