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最新发现的“石雕人面像”和玉铲。资料图片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史前石城遗址,近日在石城的墙体发现了众多“石雕人面像”,初步证实古城曾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主持石峁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周勇介绍说,在2011年至2015年的考古发掘中,石峁考古队在石峁外城东门的门址里发现过一些石雕头像的残块。而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则是在今年7月,考古人员在外城墙一处马面旁坍塌的筑石中,意外发现一块完整的石雕人面像。 这一石雕人面像高20多厘米,宽十几厘米,深目高鼻,表情沉静,面部轮廓成几乎标准的椭圆形,从底料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雕刻得栩栩如生。 在开展正式考古发掘前,石峁遗址有石雕人面像的现象已引起考古专家的注意。近10年前,有学者就对石峁遗址展开考察,进而公布了一批特征明确、造型独特的石雕或石刻人像,数量20余件,均为砂岩质地,大部分是人面像,也有半身或全身的石像,其中不乏高鼻深目者,推测可能与我国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同类雕刻有关。 石峁石雕人面像的大量发现,让人想起欧亚草原上从史前即已流行的石人文化。它也不禁引人猜想:东西方史前文明中,是否都存在以英雄来神化聚落的现象? 专家认为,石峁遗址恰好位于欧亚草原与我国黄河流域之间的文化传播的中间环节。龙山时代的石峁人突然崛起,很可能与其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中心位置有关,因其可同时吸收来自北方草原和南方中原的诸多文明元素,尤其是宗教。 “此前民间收藏的20多件石雕人面像,据传都是发现于石峁遗址核心区——‘皇城台’。为此,我们近年来对其进行了详细调查。虽然没有发现类似的石雕人面像,但今年却幸运地发现了石墙上装饰着‘另类’的石雕人面像,即用雕刻出的一双眼睛来象征人面的存在。”孙周勇说。 “皇城台”的一道护坡石墙上,3块菱形的石头大小基本一样,都是通过浮雕眼框来表现眼睛。从布局上看,两只眼睛的中间只隔一块石头,构成一个“别样的”石雕人面像;第三只眼睛则因其对称地方被破坏,永远失去了组成一双眼睛的可能,但仍然犹如“神的眼睛”般守护着古城。 经考古调查与勘探,专家发现,石峁城址是以“皇城台”为中心,套合着内城和外城。“皇城台”是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8万平方米的台顶分布着成组的宫殿、池苑等建筑。其周边堑山砌筑着坚固雄厚的护坡石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达70米的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犹如巍峨的阶梯式金字塔。 孙周勇表示,从今年最新考古调查来看,“皇城台”是以石头做护墙,由错落有致的一个个护坡构成的形象,犹如一个金字塔。目前,考古队发现大概有9级石墙护坡、护墙,如此一来,就存在一个至少9级成叠状的护坡护墙,将“皇城台”紧紧包围起来,“其复杂程度和建筑难度真是难以想象”,孙周勇说。 同样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在“皇城台”的台顶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此处还存在着壁画、鳄鱼骨板、鸵鸟蛋壳等珍贵文物。史前人类的文明交流能力和网络,实在让人惊讶不已。这些“奢侈品”是如何聚集到一起的呢? 孙周勇说,最重要的是石雕人面像和菱形眼睛装饰的大量发现,说明石峁存在一个掌握宗教权的巫觋阶层。他们通过对城址墙体的“装饰”,不仅美化了墙体,而且产生一种威慑感,使其他地方服从自己的信仰中心地位。 当然,在普遍信仰宗教的史前时代,为增强某一城址的宗教感或神秘感而布置的“装饰”,不仅仅限于石雕人面像。在石峁遗址,专家还发现了“墙内藏玉”和在墙基、城门附近埋人骨等现象,都是在处心积虑地以“通灵”方式祈求石峁城址获得超自然力量的保佑。 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说,长期以来,人们谈起雕塑艺术,往往“言必称希腊”。但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北方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地区存在着修建石城的传统,层级式存在的中小石城或许会“自然促生”出某些被赋予宗教重要性的城址。它既能防御外敌、减少未知的恐惧,又能以石雕人面像给予人以超自然的信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