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琴剧照 前不久,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袁慧琴,参加了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的“文化中国”艺术团赴美慰侨演出。说起此事,她感慨万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巡演,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京剧会勾起异乡人的乡愁” 袁慧琴在国内是著名的“千面老旦”,是京剧界的“角儿”。尽管曾多次出国演出,但京剧在海外是否会受欢迎,尤其是美国当地对京剧的接受程度如何,一开始她心里也没底。没想到,每到一个城市演出,当地观众热情洋溢的脸庞、手舞足蹈的动作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爱听京剧!”这下,袁慧琴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芝加哥的首场演出十分成功,剧场座无虚席。“演出完毕,很多观众涌到后台来,其中有两个女观众驱车4个小时就为看场京剧!”袁慧琴笑着说。在匹兹堡演出后,很多华侨走上舞台,其中一位对袁慧琴说:“我原来不懂京剧,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您的演出,从此便喜欢上了这种艺术。这一次能来到现场聆听,大大加深了我对京剧的喜爱!”在纽约的最后一站演出,一名留学生在演出结束后与袁慧琴合影,激动地表示:“对我来说,这真是一场艺术盛宴!”不仅华侨华人热情似火,当地的美国人也被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所折服,每次演出,观众席上都会不时传来阵阵赞叹。 在异国他乡的人们,对于祖国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民族记忆,京剧便是最好的承载形式之一。“播种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芽,听京剧就好比远在他乡忽然听到熟悉的琴声,会立即勾起异乡人的乡愁。”袁慧琴动情地说。 “京剧在海外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随着文化走出去的力度逐年加强,海外观众特别是华侨华人同国内的联系越来越多,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袁慧琴说,“强大的祖国是最坚强的后盾!这就是巡演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她认为,京剧能在海外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与其在保持本身艺术特色风格的同时又不断创新息息相关。别看京剧是传统艺术,对于“创新”,它可一直在路上。 “我是带着问题出访、演出” 过去的京剧“走出去”,曲目单调,武戏多、文戏少,全本戏不足、折子戏为主……这一度让外国观众心存疑惑:京剧就是杂耍吗?尽管这次海外演出非常成功,但谈到京剧的发展问题,袁慧琴依旧心事重重。 “作为传统文化的京剧要在新时代谋求新发展,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不能两极化,只谈继承不谈发展是死路一条,只谈发展不谈继承是舍本逐末。在发展中继承才是正道。”袁慧琴说,“京剧的质量,尤其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戏曲艺术,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传承模式。进入21世纪,京剧在教学、演出方面缺少新的观念、新的思路。” 除了演出,每到一个城市,袁慧琴都会抽出时间感受当地的艺术文化氛围。此次,她先后参观了芝加哥艺术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并与教授们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值得我们借鉴。”她说,“这次我是带着问题出访、演出。我经常思考,为什么百老汇一个剧目能长演不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打造更多经典作品,成就自己的品牌?如何让京剧艺术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知晓京剧、了解京剧、热爱京剧?这些都值得深思。” “真正的艺术家不需要炒作” 谈到技术革新与京剧发展的关系时,袁慧琴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可以相融。“新时代要拥抱新技术,京剧也不例外。互联网科技手段可以让京剧的传播更便捷、更广阔、更高效。”她说,比如有的手机软件能让人很方便地欣赏传统艺术,已经吸引了一些用户。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人才至为关键。“对于青年演员来说,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艺术是讲回馈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你对待艺术什么态度,它就反过来回馈给你什么。”袁慧琴认为,当前我国戏曲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青年演员要脚踏实地把每一出戏、每一个角色演绎出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知音。同时,京剧不仅是戏,不仅是演出,还要有交流和思考,尤其在对外传播文化方面,台上与台下的交流同样重要。” 袁慧琴是全国政协委员,曾就京剧人才培养以及传统文化普及问题多次向政协和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她说:“作为艺术工作者,当然要了解观众的审美情趣。但是,艺术绝不是迎合,真正的艺术家不需要炒作,浮华的东西要去掉,还原艺术本真。这就是我从事艺术事业的初衷和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