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罗养儒先生的《纪我所知集》以《云南掌故》的书名出版发行,引起昆明读书界一片轰动,一时洛阳纸贵。该作品功底扎实,记录详实,语言雅驯,令人赞叹,最重要的是它厘清了云南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堪称为一部云南文化的“百科全书”,价值毋庸置疑。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观念所囿,20年前的60万字初版本,实际是删掉了20多万字的“节选本”,日前,恢复了原名《纪我所知集》(又名《云南掌故全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版)的该书重版,把当年删掉的部分全部恢复了,我们今天终于得以看到了罗养儒先生这部80余万字巨著的“全璧”。 《纪我所知集》纂述甚多,欣逢丙申猴年来临,我们来看看罗先生笔下记录的老昆明过去是怎样过春节的? 依罗老先生所述,老昆明是极重视过春节的,道理在于老昆明人以被视为一个“抱根本,守礼教”的家庭为荣。老昆明过春节,礼数一定要尽到,必备的十样东西皆不可少——1、香烛、元宝、黄钱;2、供花、供果;3、香与皂角;4、铺地之松毛;5、年糕、饵 ;6、鸡鸭鱼肉及干菜、蔬菜;7、糕饼糖食及干果蜜食;8、桃符春联;9、陈设厅堂;10、过节之衣帽。这些东西都要齐备,只是每家依经济状况丰俭不同而已。 为什么要这样呢?罗老告诉我们:每一样东西的出场,都有它的特殊含义。大年三十除夕日烹煮鸡鸭鱼肉等,祭天地,祭祖先,肴馔之中必有青蒜、芹菜两味,义含勤劳、清吉平安的意思。除夕夜,全家吃年饭,饭后贴门神、桃符、对联,门神多为秦叔宝、尉迟恭“二公”,用以祛邪,对联则充分发挥各家文气优势,寄美好祝愿。吃年饭之同时,厅堂则供上饭、枣、素五样(花、花生米、粉丝、米干、藕片),祈福来年长旺。三更后,以茶、酒、糖“三事”加香烛、元宝、黄钱化之“接灶神”,预示新的一年丰衣足食,之后焚香、放皂角于墙角“除秽气”,“沃以醋,使腾热气,往熏各处”,然后泼到门外远处,“谓之送岁”。此后以“甲马”、封条等封门、封井(不用水)、封沟(不倒水),意味万物皆有劳,不没其德,让其休息一个时间。大年初一不能动刀,故所食之物必须当夜切好。老人和孩子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接财神”,干果、水果、花、香烛等等按程序放置或点燃,放鞭炮,化元宝与黄钱……此日主要是家族、亲戚间相互贺岁,吃年食,为小孩发压岁钱……实在是在年初一族外走动者,则是大贵人,但入门颇难,一旦被主人延请入宅,则会受到极隆重的接待!年初二为开年日,要购置韭菜、鱼、红糖等吉利物,敬财神……年初二到初四,则是好友相互拜年的日子,家家迎来送往,喜气洋洋。 罗老先生认为,老昆明人过春节的礼俗很细很多,但并非繁文缛节,而是良好的祝愿,平日为工作、为生活忙忙碌碌,亲戚朋友间“情谊上不免近于疏阔”,过年的年俗正好补此遗憾,“此可云是往昔社会团结之表现,是昆明人能有之一种良好习惯”,“因此,是时之社会上,能得到个诸凡安定。这种习惯,在各之家庭内,又能历久而不变,尤为难得!” 过春节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吃汤圆(这几年才知道,汤圆与元宵是有区别的),撤下各种贡献,揭下各种封条。正月十六晚是过年之尾声,要焚香、化纸“送百病”,这样年就算过完了。最有趣的是,罗先生记录的老昆明人过春节的一个奇异风俗:过去老昆明人过年,一般不吃别的,就是吃饵 ,或煮或炒,或咸或甜,一直要吃到一个属猴的日子才开始煮饭吃,所以一过年,有时候吃饵 会吃上十日八日的,这个习俗老昆明人叫“攒猴食”,意味生活不易,要懂得艰苦朴素,居家过日子。今年正逢猴年,说到老昆明的“攒猴食”风俗,也算是巧了,崇古礼,弘扬传统,金猴闹春,昆明人可算是喜上加喜,开年大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