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使命,增添了新动力,创造了新机遇。 文学作为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展现出新的实力和气象。云南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们坚守文学理想,立足云南,潜心创作,书写着更加激扬的时代篇章。 2015年12月9日,在老挝首都万象的国家文化宫,云南作家代表走上第六届湄公河文学奖的演讲台,代表中国云南作家和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的作家们一起参加了这一东南亚最具重大影响力的文学活动。通过文学开掘出来的智慧泉水消弥了距离和差异。一时间,老挝的丛林、缅甸的山区、泰国的平原、柬埔寨的神殿、越南的稻田、云南的高远天空都在文学的梦想之中拥有着共有、共通的色彩。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向前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格局,而由此带来的文化热点也将对云南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方面,云南文学已经走在了前面。2014年和2015年连续2年的盛夏,在中国—南亚博览会框架内举办的“中国·东南亚·南亚昆明作家论坛”已经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携手向亚洲和世界展示文学理想的平台,成为国际文学交流、区域性文学交流乃至更宽广领域交流的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 云南文学“走出去”成为澜沧江·湄公河文学奖成员,开展文学合作与交流,以及“请进来”成功举办昆明作家论坛,是近年来云南作家们期待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拓展文学创作视野,渴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的实际行动。这样的行动,还包括连续两届“西南联大国际诗歌艺术节”以及《大家》杂志在丽江古城举办的中国当代文学论坛,都邀请到了在国际文学界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和诗人来到云南,在云南本土搭建一个拥有国际水准的文学交流平台。 云南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史的副本,特别是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更能体现出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极大提升、民族伟大复兴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的强大国家背景之下,文学的繁荣和蓬勃之力。如今,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家,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还形成了本民族的作家群体;15个特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作家,有自己本民族的中国作协会员。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数量增长迅速,目前省作协有近一半会员来自少数民族。近年来有7人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奖——骏马奖,他们当中有100多人次获得过此项殊荣。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坚持编辑发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期刊30余年,还有一些坚持母语创作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之间的互译、出版,多年不辍。他们的长期努力,使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全国乃至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文学与国家语境、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紧密相连,为边疆稳定、维护各民族团结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云南的少数民族作家骄傲地站立在中国文坛上,不仅是个人的收获,也是民族的收获、时代的收获。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云南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较早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2014年,中国作协的“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了“云南青年诗人群”这个概念,这是继“昭通作家群”之后云南文学仅有的进入中国作协“白皮书”里的创作群体。近年来云南崛起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令人惊喜和注目,他们已经成为云南文学重要的生力军。这一群体包括王单单、刘年、唐果、影白、芒原、泉溪、尹马、祝立根、胡正刚、张伟峰、杨红旗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为80后甚至90后,频频发表诗作于中国诗坛最重要的刊物如《诗刊》《星星》《诗选刊》等,这一现象引发了中国文坛对云南诗歌创作的再次聚焦,而云南也因为几代诗人的影响力和新一代诗歌群体的出现成为中国诗人的原乡。 2015年8月中旬,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云南作家范稳的新作《吾血吾土》虽然遗憾地止步于入围前十,但连续3届进入“茅奖”提名奖的事实却仍然彰显着范稳长篇小说创作的实力和成就。《吾血吾土》是范稳继“藏地三部曲”之后又一重大的新的文学探索,是他从书写大地向书写历史纵深的尝试,更是一次向民族英魂致敬的激情之作。近年来,我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3项,展示了创作实力。2014年8月11日公布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上,云南女诗人海男的诗集《忧伤的黑麋鹿》以全票通过荣获诗歌奖,海男也成为云南继夏天敏、于坚、彭荆风、雷平阳之后第5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近年来,云南诗人雷平阳几乎囊括了包括《人民文学》《诗刊》的年度大奖以及中国诗歌学会首届屈原诗歌奖金奖等中国最重要的诗歌奖项。除此之外,于坚、张庆国等作家也频频获得各类全国性的文学奖项,我省“文学滇军”的整体阵容和活跃创作呈现出新人辈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繁荣景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