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谋生异邦 信仰交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闽南日报》 王一雄 参加讨论

    
    资料图:新加坡天福宫
    漳州是福建省的著名侨乡之一。漳州华侨移居海外历史悠久,人数众多,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漂洋过海的漳州华侨为开发和建设侨居地,促进当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为了建设家乡,他们赈灾济贫,兴学育才,投资建设,造福桑梓,不遗余力,一片丹心,感人至深。
    月港兴盛华侨骤增
    漳州人民出国的历史悠久,早在唐末,漳州就有人到南洋谋生。到了明成化年间,漳州月港对外贸易兴盛,漳州华侨人数骤增,“闽南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月港贸易兴起时,更多的漳州人从月港出发侨居东南亚各国和日本。
    明景泰四年(1453年),漳州月港海外贸易兴起,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月港“西方异客皆集月港,漳泉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贸之利,比比皆然”。当时月港附近的一些地方,如月港毗邻的石码,东北方的海沧,东南方的港尾卓岐,西北方的石角东(今角美一带),甚至远至漳属各县,已有许多人取道月港出国谋生。从月港出国的华侨大多前往东南亚各国和日本,其中,吕宋华人最多。“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甚近,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至者万人,往往久居而不返,至长子孙”。
    明代有不少漳州人去马六甲定居。“据1613年伊里狄所绘的满刺加(马六甲)城市图,在满刺加河西北,志有中国村、漳州门及中国溪三名。即华侨居留地”。在马六甲的三保山,至今还保留着祖籍漳州的甲必丹(英语captain音译。犹首领,用以称呼将校级军官及商船船长)郑芳扬等闽籍侨商倡建的用于祭祖的青云亭和“青云亭碑记”等。
    传播文化异地融合
    漳州华侨初到异邦,背井离乡,既无本国政府为后盾,又无当地政府的扶持,因此会受到殖民当局的歧视和剥削,加上一时难以适应侨居地气候条件和风俗人情,又不认识当地的语言,生活上常遇到各种困难,为了生存,就利用血缘和地缘关系聚居一地,以便互相支持、互相照应。最初的华侨社团是以共同祭祀的神祇寺庙或亭院形式产生的,漳属华侨多数信仰佛教、儒教和中国民间诸神,少数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漳州籍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过程中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在当地进行传播。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在日本长崎的漳州商人欧阳华宇和张吉泉二人发起,向日本政府商得将稻佐乡净土宗悟真寺改为菩提寺,作为华侨聚会联络供佛之所。1628年,旅日华侨中的漳州帮公推医生陈冲一父子为首,招请漳州南山寺住持觉海及弟子了然、觉意到日本长崎,在分紫山开基建一寺庙,奉祀天后圣母,这便是福济寺建立之始。该寺俗称“漳州寺”。寺中有青莲堂,内祀天后圣母、关帝和观音菩萨。
    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寺庙是1673年马六甲华侨郑芳扬(祖籍漳州)创建的青云亭。该寺以祀奉观音菩萨为主,也奉祀佛教以外的神灵。如“大众爷”(土地神)、“大伯公”(福德正神)、“三宝公”(郑和)、关帝、孔子等,同时供奉大量华人先祖的牌位,他们与“观音佛祖列圣尊神”共处一寺,相安无事,显示出典型的华人民间宗教的特色。青云亭还作为华人举办丧葬和清明祭祀活动的场所,又作为华人办慈善福利事业的社会活动中心。
    另外,漳属华侨、华人在印尼的主要聚居地万隆、望加锡兴建了开漳圣王庙,奉祀陈元光将军。缅甸漳属华侨多信仰佛教和天后妈祖。
    菲律宾是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潜移默化,大多数华侨、华人信奉天主教,只有少数老一辈的华侨信奉佛教。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赐闽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大部分是漳泉人。这种整个族性的大规模移民,不但带去漳泉一带先进航海技术,而且移植了闽南民间习俗。妈祖信仰传播开来。据《东西洋考》所载,由月港起航的海舶上都供有妈祖神像,由专职香工司香船“凡舶中来往,具香火昼夜不绝。特命一人为司香,不他事事。舶主每晓起,率众顶礼”。
    妈祖信仰在明末已传入日本。兵崎的圣福寺由漳州石码人陈朴纯之子后出家为僧的道胖(号铁心)所建。另外,日本的横滨、神户等地均有妈祖庙。越南的妈祖神像多供奉于会馆如穗城会馆、霞漳会馆等,其中霞漳会馆为漳州人所建。泰国、缅甸、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均有相当数量的妈祖庙或合祀、附祀妈祖神像的庙宇,其中近半是由闽南华侨、华人所建。
    台湾地区最早创建的妈祖庙是澎湖的妈祖宫。它是明代后期漳泉人民重新前往开拓澎湖时所创建。至于台湾本岛的妈祖信仰则是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移居而传播的。
    侨居海外反哺家乡
    漳州移民多以出卖劳力为谋生手段,同当地人民一起,披荆斩棘,拓荒垦殖,开矿筑路,兴建商埠码头,少数人以经商为业,艰辛创业,为开发和建设侨居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乾隆年间,华侨将闽南地区的南拳、园林营造、南曲等非遗文化传播到侨居地。
    漳籍华侨除了对侨居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外,也不忘建设自己的家乡。漳籍华侨虽身居海外,不仅关心自己家乡的小家,而且关心自己的乡里,在家乡兴办学校、医院、铺路造桥、救荒济贫等。
    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绘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其右上清晰可见“漳州”字样。
    声音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漳州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郑镛:
    促成妈祖信仰国际化功不可没
    元以降,闽南人驰骋海上,莫不视妈祖为保护神,特别是清朝康熙年代,闽南籍将领施琅、蓝理等以妈祖助战,统一台湾为由,奏请清廷“崇加敕封”,其封号由妃升后,神格无与伦比,影响愈加广泛,闽南人自发地成为海外妈祖信仰最重要的传播者。
    随着明末清初大批的闽南商人迁居台湾,他们遂成台湾地区妈祖信仰的传承者和推动者。在台湾,祭拜妈祖不仅有祈福消灾的现实诉求,更有怀祖寻根的文化内涵。由于地缘关系和世代相承的对海上女神——妈祖的崇敬、信仰,闽南人在促成妈祖信仰国际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郑来发:
    四海为家传承泛神崇拜
    17世纪末建立的青云亭是马六甲华人的宗教活动场所,作为一座寺庙,供奉的主神是观音菩萨,“惟青云亭为开基佛刹”“夫亭之兴,以表佛之灵”。配祠神主要有“妈祖”、“关帝”、“大众爷”(土地神)、“三宝公”(郑和)、孔子等等,同时还有许多华人祖先的牌位,他们与观音佛祖共处一寺,相安无事,显示出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特色——泛神崇拜。
    这种特色使得当地华人一起共同治丧祭奠,求神问卜,有利于民族团结。正如1867年《重修青云亭碑记》云:“碑我呷人(指马六甲华人),春秋享祀,朝夕祈求。农安陇亩,贾安市廛,千祥云集,百福骈臻。此青云亭之所由也。”因此,青云亭虽以观音为主神而又不称观音寺,原因就在此。
    云霄县博物馆三级研究员,闽南师范大学闽台院、漳州市委党校漳台所特约研究员汤毓贤:
    漳籍侨胞传播开漳文化
    明万历六年,林道乾率两支移民集团拓殖马来半岛,一支漳人携开漳圣王香火定居宋卡垦殖。葡萄牙殖民城市马六甲,有中国村、漳州门,龙溪人郑芳扬就任甲必丹管理华人。天启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招募大批漳州破产农民和工匠到巴达维亚修路建港、造船农垦。清初随郑成功抗清和清中天地会反清,又掀起漳人移居东南亚浪潮。1821年,厦门航船直达新加坡,大批移居漳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反对殖民压迫的生力军。截至19世纪末,漳州出国华侨为20万人。
    开漳圣王信仰伴随漳人移居海外,成为唐山河洛郎航海安全、侨居平安的保护神。移垦者按原乡庙宇格式营建的开漳圣王庙,于印尼雅加达、茂物、万隆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共有30余座,具有很强的文化信俗凝聚力。漳州人顶着狂风巨浪下南洋,随身携带开漳圣王分香安抵目的地顺利拓垦,初期奉祀于家中、掷珓轮流当炉主、草搭小祠,到最后纠众合力兴庙安顿。如清光绪初年,由陈元肃献地,陈金种和陈明水合力创办,在新加坡河畔辟建保赤宫安奉神像,成为马克新路陈圣王港;光绪二十二年,由马来西亚锡矿家陈秀连、陈新禧、陈春、陈再田聚合陈氏宗亲创立隆雪陈氏书院宗亲会,次年兴建陈氏书院供奉陈元光圣像等,都被当地政府列为保护古迹。这些寺庙从建立到发展的过程,是移民渡海拓垦生活的全记录。漳籍侨民秉承先贤开疆拓土的文化精神,极大地推进海外居住地社会进步和商运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