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机构,载国粹精华,乘风逐浪三十年,为梨园百花争艳,润物有声; 大大平台,聚精气神情,而今迈步再从头,助中华命脉根基,戏剧常青。 这是不久前,全国政协京昆室(以下简称“京昆室”)成立30周年专题座谈会上与会领导和委员的即席之作,概括了全国政协京昆室30年奋进之路,对以京昆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工作寄予无限期望,展示了京昆室的精、气、神、情! 京昆室是全国政协团结戏曲界委员,积极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是政协发挥文化交流与统战功能的响亮名片。俞正声主席在2014年7月全国政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协商会上指出:“政协章程明确规定,人民政协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长期以来,各级政协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史资料征集、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全国政协书画室、京昆室,坚持书画会友、翰墨传情和戏曲为媒、联系各界的工作理念,组织联系政协委员进行书画创作和戏曲交流……”充分肯定了京昆室的工作,明确了京昆室的任务。 京昆室“诞生”于1986年1月17日,30年来,得到历届全国政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戏曲界委员的热情参与。加强委员间、戏曲爱好者之间与戏曲界同行的联系,在履行政协职能中反映戏曲界诉求,做好为委员服务工作,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与传播建言出力……30年来,京昆室牢牢把握职责定位,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收获了社会各方的良好反响。 京昆室工作凝聚着京昆室委员的辛劳与汗水,体现着他们为振兴以京昆为代表的戏曲艺术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守望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2016年1月25日,京昆室成立30周年专题座谈会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京昆室主任卢展工出席并讲话。座谈会上,新老委员济济一堂,历数30年的工作成绩,畅想政协文化事业和中华戏曲的美好前景。京昆室成立30年,根底盘深,枝繁叶茂—— ■打造亮丽名片 构建交流平台 京昆室是在全国政协践行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中,充分发掘界别特点和人才优势应运而生的。政协委员里,有一批具有极高知名度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学者,冯牧、张君秋、李世济、袁世海、马崇仁……他们都是30年来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力并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的名家,更有戏曲界的翘楚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袁慧琴等。如何更好地团结他们,使之在政协工作中发挥特长和影响力?政协委员中,还有不少深爱戏曲文化的人士,如何通过对传统戏曲这一共同爱好,更好地增进委员间的联系和情谊?政协要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怎样以戏曲文化为媒介,更深入沟通情感,促进民族认同和家国认同?这些需要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便是京昆室“诞生”的重要缘由。 30年间,京昆室以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很好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在团结、统战、联谊、参政议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助推戏曲传承、发展与创新,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普及与推广。回顾京昆室的30年,不仅可以更加深刻领会全国政协创建京昆室的远见和深意,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发掘政协自身特色,发挥政协委员人才优势,从文化的角度推进政协统战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共鸣凝聚共识 乡音唤起乡情 京昆室成立伊始,就将加强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中的京昆艺术家、爱好者和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士的联系作为主要任务,组织京昆室成员赴港澳和海外侨胞集中的地方交流文化,增进了解。1986年,京昆室甫一成立,就邀请香港丁存坤、李和声等在港具有影响的京昆爱好者来京联谊,通过7天接触,初步建立了与香港戏曲界爱好者的联系。 以共鸣凝聚共识,以乡音唤起乡情,是京昆室开展工作的一个重点。2008年以来,京昆室分别在澳门、香港、台湾地区和北京组织“两岸四地”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2011年的第四届“两岸四地”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京昆室主任的孙家正出席并发表讲话,产生良好社会反响。该系列论坛广邀“两岸四地”戏曲名家与会,把研讨和展演结合起来,增强影响力和感染力,引起华人社会及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激发了两岸四地人民对祖国悠久历史的依恋与认同,用民族文化无疆无界的广度和润物无声的巨大浸透力,凝聚起中华子孙弥足珍贵、血浓于水的共同亲情。 2015年,京昆室参加了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澳门濠江之春戏曲进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得到港澳委员的积极响应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称赞。 ■深入考察调研 有效建言献策 组织调研考察,为戏曲艺术拯救、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是京昆室的一件连续性工作。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曾经担任过京昆室主任的万国权、王选同志高度重视、积极呼吁、大力推动昆曲拯救工作。2003年,就昆曲传承岌岌可危的状况,由京昆室牵头赴湘;浙苏3省8市深入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政协首次对昆剧院团状况的一次考察。考察报告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拨付重点扶持昆曲艺术经费5000万元,从2005年到2009年每年1000万元,为昆曲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这对于古老的昆曲无异于“久旱逢甘露”。昆曲,借助京昆室的平台,得到了一个发展的助力;京昆室助推昆曲发展,做了一件大事! 为更好地为戏曲艺术传承建言献策,京昆室组织委员赴河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湖北等地,考察京剧院团现状并形成报告,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要进一步大力支持扶植京剧的批示。近年来,京昆室不断丰富履职形式,组团赴俄罗斯、乌克兰、英国、意大利、希腊等国考察,了解其戏剧表演体系及如何保护和发展其传统戏剧的举措。著名戏剧理论家吴江常委认为,这样的考察,使京昆室的工作视野广了、视点高了、思路新了,是对工作的创新,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昆室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调查实际,积极建言献策。十二届政协期间,就切实将戏曲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戏曲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等问题京昆室组织了大量调研,并以多种方式转化调研成果,充分利用大会口头发言的形式,在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专题协商会议、议政性常委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发声。如就“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京昆室先后赴天津、湖北等地考察。2014年7月,在全国政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协商会上,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代表京昆室做了题为《切实把戏曲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言。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文件中列入戏曲条款。 ■真情呵护戏曲 传承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0年来,京昆室不负众望,真情呵护戏曲艺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了一份力量。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是利用老艺术家健在的时机而实施的一项对京剧艺术进行抢救、传留和振兴的系统文化工程,上世纪80年代始创于天津。京昆室委员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在工程后期,京昆室参与了“京剧音配像座谈会”、“关于继续做好音配像工作会议”、“奋战100天,夺取京剧音配像全面胜利座谈会”、“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总结会”以及《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二期工程新闻发布会等工作,受到“京昆室在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录制中做出贡献”的表彰。 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京昆室高度重视。2015年4月,京昆室组织部分委员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培训班”学员座谈;10月,京昆室联合其他单位主办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来自11个少数民族剧种的15台19个优秀剧目集中呈现在首都舞台上,让“冷门”艺术成为文化的“热点”。 京昆室支持戏曲艺术研究、宣传和普及推广工作。近年积极支持和呼吁戏曲进校园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扶植戏曲艺术等诸多有利于传统戏曲艺术发展的举措。这种对戏曲传承的支持根植于对戏曲的热爱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杨秋玲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董圆圆这样回忆:“2009年,秋玲恩师病重住院,我去看望她,她把头枕在我的肩上,还在教我《杨门女将》,嘱咐我一定要把这出戏传下去。”正因为有对戏曲的热爱,才有了薪尽火传,才有京昆室30年一脉相传的为弘扬戏曲文化的砥砺奋进和大声疾呼。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多次呼吁:“戏曲不仅是我国民众主要的娱乐形式,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重要文化载体……应多培养青少年观众,把戏曲进校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派优秀院团进校演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说得较为感性:“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根、魂。戏台上下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我虽已年过八旬,但我仍要竭尽所能,继承我父亲梅兰芳的精神,多做一些事情。” ■加强基础工作 完善理论体系 京昆室扎实推动挖掘、整理戏曲剧目、曲谱等文献以及表演理论体系建设等加强戏曲传承、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由京昆室牵头组织力量,经过数年努力,整理、编辑、出版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共收集70部昆曲优秀精选剧目的演出本、唱腔曲谱和配乐,堪称戏曲史上的一大工程。 2007年和2008年,京昆室对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察,向中央报送考察报告,中央领导作出批示,予以肯定和支持。文化部针对该问题组织了多次论证,制定《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规划要点》,经批准,现正在贯彻实施中。 京昆室推动开启的对清代升平署戏曲历史文献资料的整合、开发、利用工程,是一项兼有学术价值的重要工作。2010年,以吴江常委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整理研究清代升平署历史文献资料的提案》为线索,京昆室委员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京昆室主任的周铁农同志带领,赴故宫博物院考察。在此次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发掘利用清代升平署历史文献资料的建议”,并在当年的第十次常委会议上提交大会发言,建议将清代升平署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纳入历史文献保护工程,形成完整的升平署目录和文献分类,引领学术界、文艺界对丰厚的升平署文献资料进行多元的理论建构,有效地继承和保护这批珍贵的遗产。 ■关心服务委员 传送政协温暖 京昆室重视、尊重为戏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尤其对于老委员、老艺术家,多次慰问、传送温暖。如为张学津、马崇仁等送去扶危治病的救急资金,组织并参与为梅兰芳、张君秋、叶盛兰、李慕良等艺术家举行纪念活动,把党和政协的温暖送到艺术家心中。“在我生病住院期间,京昆室工作人员来看我还帮助联系办具体事情。京昆室使我们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温暖。”88岁高龄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这样说。他不能忘记,2015年6月23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舞台生活80周年座谈会”上与会者表示,京剧作为国粹,应大力支持与弘扬,不断推介。科学家、艺术家等各方面的专家都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尊重他们,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表示,京昆室委员以其特殊的身份与影响,以及其无可代替的代表性,为民族团结、国家振兴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参政议政、献计献策的过程中,每一位以文艺团结会友、联谊感情的京昆室成员也都有了升华。 ■戏曲服务人民 引领文化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昆室组织委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牢牢把握文艺的本质,坚持戏曲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追求真善美的导向,提倡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谈到赴基层调研,为百姓演出,委员们总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基层条件依然是艰苦的,但面对老百姓对于文化的热烈渴望,大家忘记了艰苦。”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演员张建国说。去年10月,他随京昆室到河北阜平、西柏坡等地慰问演出、考察调研。当他看到老乡和学生拎着暖水瓶,捧着大枣来看望参加演出的演员,见了名角儿激动万分的样子,张建国也十分激动。他说,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他无时无刻不牢记着自己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艺术家有责任把艺术带到民间,带到最需要文化的人民中去。 京昆室注重以京昆艺术服务公益,连续多年组织高质量、高规格、高标准的演出。如举办过数届新春戏曲晚会、京昆艺术大师诞辰周年纪念展演、京剧流派展演和地方戏曲调演等。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京昆室马上行动,联合其他单位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赈灾义演晚会,义演收入现场赠予中华慈善总会…… 30年砥砺奋进,30年谱就华章。京昆室30年的历程体现了以戏曲文化为重要抓手开展团结统战工作,通过履行政协职能推动优秀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工作脉络,取得了斐然成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小机构,大大平台,而今迈步再从头,相信京昆室这张政协文化名片,将会更加亮丽多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