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莲湖区劳动北路,有一座门楼,老砖、老瓦,满身裂纹、一脸斑驳,与旁边的摩天大楼相比,就像一群打扮时髦的姑娘中站了一位穿着陈旧、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人。然而,它一点儿不自卑,傲然挺立在那些摩天大楼前边最醒目的位置,成为劳动北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对它格外关注,给它围了一圈铁防护栏,过往行人送来仰视的目光,网友们纷纷为其点赞。它就是任家庄老门楼。 “这个门楼留住了一段记忆,留住了一抹乡愁。” 我省著名民俗专家傅功振评价。 全庄唯一的门 任家庄门楼高7米左右,宽3米,砖木土结构,大坡屋顶铺小青瓦,屋脊中间为一溜布满花纹的砖雕,两头各有一个小陶亭。正面看去,这个门楼就像一个大头娃面具,屋檐下的两个圆窗户,是一对静观过往行人车辆、目睹世事变迁的睁大的眼睛;门楣就是嗅觉世间酸甜苦辣的宽扁鼻子;大门就是那能通融各种人物的大嘴巴。 任家庄小区75岁的尚改明说,任家庄门楼,刚好能过马车。过去埋人要抬轿,24抬正好能出去。 任家庄门楼受到世人关注,始于本报记者2004年偶然发现。那时任家庄尚未改造,门楼两边还连着其他门面房,是任家庄唯一进出的门。当时任家庄年龄最高的老人、91岁高龄的姚延年告诉记者,他小时候长辈就对他说这个门楼有200多年了。因此他推测,这个门楼至今大约有300年历史。传说这个门楼是一位开砖瓦窑场的南方人盖的。这是西安最早的村门楼,曾有许多村模仿这个门楼建门楼,但不久都垮了。 今年80岁的夏忠德,2004年时也曾接受过记者采访。他说,西安市区再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古村门楼。曾经有辆大轿车拉来一群老人,在这儿看了几个小时。 任家庄没有姓任的 本来应该有字的门楣处,砖雕残破,只剩下一个方框。 76岁的夏忠英说,因为姓任的修了门楼,为了纪念他,把村名改称任家庄。 “任家庄姓杂,主要有尚、夏、姚、康四大姓,但没有一个姓任的。”尚改明说,他小时候就记得没有姓任的人家。传说姓任的后来回了南方,所以任家庄没有姓任的。不清楚啥时候开始有任家庄这个村的、以前叫过什么名字、哪个姓的人来得最早。 有人说,尚、夏、姚、康四姓到这里有200年,差不多先后到的。而建门楼比他们到这儿时间早。有人推测,现在留下的这些姓的人,是给人家任姓看护庄园的人。 夏忠德告诉记者,以前门楣上有“紫气东来”4个浮雕字,批“封资修”时毁了。任家庄整体呈方形,原先就一条巷子,四五米宽,七八十米长,一边有十多个院子,两边合起来不到25个院子。每户院子前后长30多米。1958年后,在西头开了个小门,1982年地被征用完以后,再不往后走了,自然就把西门去掉了。大集体时,生产队的饲养室在巷子西头。晚上马车也放在那里。 57岁的张金岗说,和其他四姓相比,他们张姓属于来得晚的,是从安徽逃难来的。他已故的父亲就是1929年生在这儿的。任家庄虽然没有城墙,但是各家后院墙都是齐的,围成一圈。夏家有两院老房,两对面,青砖砌墙,四合院,还有二道门,房脊有龙头等陶饰,算是任家庄最好的老房。后来人多了,巷子里住不下,上世纪60年代有五六家人在任家庄南边建了排房。 “曾有单位要拆门楼” 门楼砖墙上有孔,门口的础石上也有破损之处。 张金岗等人说,传说上世纪20年代二虎守长安时,刘镇华的部队在他们村门楼前挖有战壕,战斗中,在门楼上留下了枪眼。 姚延年曾说,这个门楼翻修过多次,最后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但椽、檩等木料没有换。 记者注意到,门楼北边的山墙中间是土坯的,而南边山墙中间是砖,而且和四周砖不一样。 夏忠德告诉记者,这是当年住在门楼南边的人家翻修房屋时,把门楼南墙换成了砖,以前也是土坯。过去门楼屋脊有凤头陶饰,后来坏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翻修时换成现在的样子。 2004年时,任家庄居委会一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单位要拆门楼,被村民挡住。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地下挖了许多防空洞,下边是空的,为了避免车辆进入将地面压垮,1997年在门口埋了拦路的石块。 “在我村苗圃的基础上建了劳动公园” 如今任家庄门楼保留有一扇古老的木门。 有人说,另一扇门是被马车撞断了门枢,送到队上的猪圈,当做堆放猪饲料的垫板。后来就不见了。 在尚改明的记忆里,新中国成立之前北到火车西站,南到团结东路、西到西电职工医院、东到潘家村西,都有任家庄人的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设需要,他们村的地逐渐被征用,后来的西电职工医院、微电机厂、电容器厂、电缆厂等等,大部分都是征用他们村的地。上世纪50年代初,西安街道发展快,为了给街道两边绿化供应苗木,他们村在庄子西边建了七八十亩地的任家庄苗圃,后来在这个苗圃的基础上建了劳动公园。 “新中国成立之前任家庄周围都是田地,全种的粮,上世纪50年代以后村庄附近的田地种菜,远处的地种粮。”夏忠德说。 夏忠英过去听人说,任家庄有5顷地,即500亩。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一亩给172元。那时钱值钱,还觉得可以。后来入了社,都在一块儿,也没人太过问这些事。他1974年到1982年当队长时,任家庄还有80多亩地,全村老少203口人。地全种的是蔬菜,一部分人在电缆厂打工,大家生活基本上能维持住。他们村从1956年合作化以后开始种菜。当时蔬菜只能交蔬菜公司,收购价西红柿每斤2.5分,青菜2分钱,一架子车拉1500斤菜,能卖30多元。 张金岗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给他们这类蔬菜队每人每月供应2两油、30斤原粮。所谓原粮,就是麦子、玉米,不是面粉。电缆厂里有15亩地,虽然和电缆厂其他地方一起被征了,但他们还种了几年麦子。每年收割后,用马车把麦子拉回到任家庄麦场里晾晒、碾打。当时电缆厂大门既进工人,也进他们这些种地的农民;既有用卡车拉出的电缆,也有用马车拉出的带着秸秆的麦子。这大约持续到1972年。从那以后,任家庄人才彻底不种粮了。到1982年,最后七八十亩地被征用,任家庄人全部转为居民,就是现在说的非农业户口,年轻人安排工作,年老的给一定的生活费。生产队也随之变成居委会。 “劳动公园建成以后,才慢慢没有狼了” 门楼门楣上还钉着“劳动路196”门牌,它见证了劳动路的历史。 夏忠德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前门楼前有条土路,没有名字,可过马车,通到西关,大约1951年修成石子路,起名人民路。当时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很宽,跟大庆路宽度差不多,后来让一些企业占了。现在路东的企业,就在当时的路上。 尚改明说,以前这条路只能通到团结东路,没有修丰镐路,南边是国民党时期就有的西安飞机场。后来机场搬到咸阳,才有了劳动南路。因为这条路比西门外的东西向路宽,外宾从机场出来,要沿着这条路往北走,进玉祥门到人民大厦,所以当时被视为西安的迎宾路。 张金岗指着门楼东边车水马龙的劳动北路说,原来是石子路时,分为两条,中间是绿化隔离带,没有机动、非机动车道之分。大约1965年修成柏油路,改成中间是四车道机动车道,两边是非机动车道,名字也改为劳动路。过去这路上,一早上连10辆车都过不下,晚上更没有车。他们白天在路上踢足球、滑旱冰,夏季晚上睡到马路中间夏凉,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都是这样。 夏忠英说,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带还有狼,劳动公园建成以后,才慢慢没有狼了。 给易俗社闹元宵营造声势 记者2004年首次采访任家庄门楼时,曾上二层察看。二层为木地板,南北两侧有山水、人物等壁画,屋顶横梁和两边立柱亦有彩色图案。 夏忠德等人回忆,过去门楼上东墙两窗之间摆放有送子娘娘塑像,屋中还有个香炉,过年过节,老人搬梯子上去磕头烧香,新中国成立以后,破除迷信,被扒了。 夏忠英等老人记得,过去就在门楼前,每年4月有骡马会,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才停了。任家庄最有影响的是锣鼓队,传说过去每年正月十五,易俗社都要在城里踩高跷闹元宵,非常热闹。易俗社曾请任家庄锣鼓队在前边营造气氛。任家庄因为锣鼓敲得最好,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到铁塔寺上香,每次都上头炉香。后来虽然不到铁塔寺上香了,但过年过节图热闹还敲锣鼓。以前村里有香火地,收入可以用来添置锣鼓。到1982年任家庄全部农转非以后锣鼓队才解散了。 张金岗等人说,麦梢黄,女看娘,又称看忙,是和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亲情活动。但是他们任家庄人,不仅在改成蔬菜队后保留这一风俗,而且在1982年转为非农业户口,不再种地后还保留,甚至到现在,已经住上高层楼房,还有人保留这一风俗。每到夏收前,有任家庄媳妇回去看娘的,也有嫁出去的任家庄姑娘回来看娘的。张金岗每年都到西郊贺家寨看丈人。过去看忙提的礼很讲究,蒜薹、肉、糕点等4样固定礼,娘家回礼是花花馍。现在送礼不刻意拿什么,视情况买礼品。 “我们要感谢他们” 有趣的是,2014年记者采访时,门楼北墙外侧曾挂两条自行车外胎。这次采访,还有一条自行车外胎仍挂在那里,由于地面降低,显得外胎挂得更高了,像门楼的耳环。夏忠德告诉记者,门楼处曾有过修自行车摊。 尚改明说,2008年6月14日开始了任家庄棚户区改造。 莲湖区桃园街道办提升科负责人说,当年改造时,任家庄人向相关部门提出把门楼留下,作为他们一个历史纪念,就这样留下来了。 如今门楼后边就是任家庄小区,业主进出都从门楼旁过。 夏忠英等人说,这座门楼也算古迹,保留下来,能说明任家庄的历史。 莲湖区文体局非遗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把任家庄门楼向上申报西安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项目。 傅功振说,这座门楼保护得非常好,和国家保护古村落的战略十分吻合,说明任家庄人有远见。任何一个村落,就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储存库、博物馆。门楼、涝池等都是带有标志性的东西。记住乡愁,守护精神家园,对守护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敢把这些根脉断了。我们不能重蹈好多西方国家一百年、二百年前破坏生态、造成城市病的覆辙。对于任家庄人看重先人留下这样一处珍贵文化遗产的做法,我们要感谢他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