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石林是个毋庸置疑的转折点。与石林的不期而遇,为他带来了太多机遇。在长眠于石林的土地上之前,他可能从未想过,因为来到石林,他的名字日后会和很多“第一个”挂钩: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彝族文化的外国人,第一个在石林长期居住的外国人,第一个把石林风景区和“阿诗玛”介绍给世界的外国人,第一个编纂法彝文字对照工具书的外国人…… 保禄·维亚尔(VialPaul),1855年出生于法国伊塞尔省格勒诺布尔城瓦隆镇。13岁考入亚末浓传教学校,后加入巴黎外放传教会,晋升司铎后被派往中国传教。 1880年,保禄·维亚尔抵达云南,先后被教会派至漾濞县(今属大理州)和嵩明县(今属昆明市)传教。他在嵩明时偶然间遇到了几个来自路南县(今石林县)的彝族撒尼人,保禄·维亚尔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跟随这几个撒尼人来到路南县的天生关村居住下来。为融入中国社会,保禄·维亚尔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叫“邓明德”,当地人则习惯称他为“邓神父”或是“邓保禄”。 不久之后,邓明德移居到路南县路美邑村,以此为中心向附近的撒尼人传播天主教,先后在路南县各地建造教堂十余所。为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他时常穿着撒尼人的服饰走村串寨,同时还开诊所、办学校、修水利。几年之间,邓明德在传教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客观上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 邓明德向当地彝族毕摩学习彝文,用彝文编著经籍,完成了《法倮词典》和《教义问答》两本著作,于1909年在香港出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外文与彝文对照的工具书,也是第一次使用彝文字模铅印的书籍。 邓明德在路南生活近3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长期在撒尼彝区居住的外国人。在撒尼彝区生活期间,邓明德出版了《罗罗文研究》(1890年出版)、《倮倮族的历史、宗教、风俗、语言及文字》(1891年出版)、《罗罗与苗子》(1891年出版)等与撒尼彝区密切相关的专著和大批论文,内容涉及彝族的语言、文字、风俗、历史、宗教、社会、文学、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较为详细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撒尼彝区的社会状况,向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介绍和传播中国彝族文化的窗口。 邓明德既是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彝族文化的外国学者,也是第一个用文字宣传石林风景区的外国人。他的许多著作成为了今天国内外彝族文化研究者的必读书籍,对保存和传播彝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撒尼倮倮》一文中,邓明德对彝族撒尼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特色做了简要介绍,同时选取了一首撒尼诗歌的一部分作为说明。对于这首截取的诗歌,邓明德没有提到它的名字和出处。后经学者研究发现,该“无名诗”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邓明德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第一个将“阿诗玛”介绍到西方的人。 邓明德于1917年逝世于路南青山口。根据遗嘱,人们把他葬在路南的尾则,这里曾是撒尼人生活的腹心地带,当地至今还留有他的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