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是一种融民歌、说唱、舞蹈为一体、并向戏曲衍化且初具戏曲雏形的演唱形式,也是一种古代摇滚乐的表演形式,它与“渭华秧歌”、“洛川秧歌”等,均属两三个演员表演的秧歌小歌舞,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后唐宫廷兴起 清朝时鼎盛 韩城秧歌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说源于后唐宫廷,如秧歌《彩楼配》中之表段子“正月十五君民乐,唐朝发明唱秧歌,天子耍丑耍得好,正宫娘娘把头包”,此说乃民间传闻,史无可考;另一说源于清代著名文士吴锡麟的《新年杂咏》,其中说,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乐”演化而来,秧歌即插秧之歌;再一说源于宋元杂剧。从音乐发展、表演程序的角度考察,韩城秧歌明显受到宋元杂剧的影响,韩城秧歌在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击乐伴奏时,唱时不敲,敲时不唱。 韩城秧歌在清朝光绪年间进入鼎盛期。光绪二年(1876年),艺人韩敏卿带领秧歌班子进京,在皇宫中设有“秧歌教练”,专门教演秧歌。光绪二十五年,韩城知县吉冠英为接待清廷派来的钦差张启华,举办了一次韩城秧歌大会演,历时10天,共150位艺人登台表演,展示了韩城秧歌的迷人魅力和精湛艺术。 这两次演出,成为韩城秧歌发展史上的两大盛事。 韩城秧歌吸收了南方秧歌小调和秦腔、蒲剧、眉户等戏曲的不少“营养”,涌现出秧歌红艺人100多名。上世纪四十年代,韩城秧歌开始走下坡路,至五六十年代,已很少见表演。 近年来,韩城市文体局、文化馆分别出版了介绍韩城秧歌剧目和音乐的《韩城秧歌剧目选》和《韩城秧歌》,对韩城秧歌的剧目和音乐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1998年曾组织韩城秧歌专场演出。韩城秧歌节目多次参加各类重大演出与比赛,均获得良好反响。 内容 百余种剧目 内容包罗万象 韩城秧歌大都由一旦一丑(最多不超过3个角色)来表演有故事、人物的演唱或小戏。一般是正月十五日晚在村中广场上,铺张草席做舞台,俗称“地摊子”。组织邀请七八对唱秧歌的艺人相继表演,以欢度佳节、祈祷丰收。 常演剧目很丰富,题材广泛、涉猎面广。除了情绪性的表演唱,如《十二月》、《十杯酒》等外,还有反映执著追求婚姻自由、讽刺嘲弄嫌贫爱富、反抗地主的压迫剥削、鞭笞封建落后意识、讴歌劳动群众聪明才智、反映农家生活乐趣和劳动生产等内容的民间小故事和传统戏曲的折子戏或片断,如《上楼台》、《自本熬活》、《卖绒线》、《站花墙》等近百个节目。 韩城秧歌剧目丰富,共挖掘整理出127折,出版96折。其内容包罗万象,神话传说、历史传奇、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曲调有117种,但归纳起来有50余首。曲体大致分为3类:一是说唱音乐,是具有说唱性的叙事体;二是保留原民歌形态的结构形式,专曲专词;三是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 由于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委婉动听,动作质朴粗犷,表演欢快幽默,形成了具有乡土气息和饶有情趣的喜剧格调,让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和鼓舞。每逢唱秧歌时,一边听着台上演唱,一边在台下情不自禁地随声附和,足见当地百姓对秧歌之喜爱。 创新 传统伴奏加电声乐队增强视听感 据了解,韩城秧歌富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可谓风格独特、别具一格。韩城秧歌的特色十分显著,韩城人称为“唱秧歌”,正好道出韩城秧歌以唱为主,大多以二、三人上场演出居多,故有“对对戏”、“秧歌戏”之称。角色一般将丑角叫“耍丑的”,将旦角称“包头”。包头以妖、巧、俏、媚为特点,动作妩媚、婀娜多姿,丑角则以刚健悍勇见长,跺脚蹬腿,步态潇洒。 据韩城秧歌传承人刘粉珍介绍,韩城秧歌从最初两人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变出了群舞表演,也是对传统的韩城秧歌创新发展的需求。 唱腔音乐曲调丰富,其中既有说唱性的叙事体,又有民歌形态的单曲音乐,还有戏曲化了的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唱腔还大量运用方言衬字、衬词和衬句来增强其表现内容。 道具服饰简单轻便,演出时丑角画白鼻梁,着便装,头戴草帽圈,手执花扇或烟袋。旦角涂脂抹粉,画眉贴鬓,红袄绿裤,手执花扇或手帕。 早期韩城秧歌的道具很简单,常用手帕、烟袋、花扇等,一物多用。乐器只用3件打击乐器:即马锣、大锣、大镲,后加入了板鼓、小鼓。 上世纪40年代,民间老艺人杨文华用三弦为秧歌艺人卫百福伴奏。至上世纪60年代增加了板胡、二胡、笛子、唢呐等一些民族乐器。近年来为增强视听感,还加入了电声乐队伴奏。 传承 再不挽救 便将自然消亡 韩城秧歌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意义上的秧歌,它集民歌、说表、舞蹈、戏曲因素于一身,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地方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而其唱腔音乐优美丰富,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一个宝库,不少音乐工作者用其曲调改编的歌曲都曾风靡一时。 随着秦腔、蒲剧、眉户的兴起,使得韩城秧歌在竞争中一步步走下坡路,现在几乎已见不到其踪影,加上老艺人们相继离世,年轻人又不喜欢,无法接班。韩城秧歌面临着再不挽救即将自然消亡的形势。 对此,刘粉珍表示,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自己利用自己有限的体力,收了一部分人作为教学传承对象,将自己所继承的传统文化尽可能地教给后辈。 近年来,韩城市委、市政府及韩城市文体局、文化馆加大了对韩城秧歌的重视、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先后出版《韩城秧歌》和《韩城秧歌剧目选》等秧歌专著以及组织剧本创作、秧歌专场演出等事宜。加大对秧歌艺人的保护、技艺的创新发展和新艺人的培养传承。在韩城人民艺术剧院戏曲学校和星蕾艺术学校、韩城职专特设3个培训班,分别对其进行专业、全面的培训,发现并培育韩城秧歌新苗。 刘粉珍称,她将自己所学教授给学生并编排演出,同时将其表演刻录下来,用作资料保存。同时,韩城市组织成立一个韩城秧歌创作组,创作一批韩城秧歌演出的精品脚本。组织韩城秧歌赴外演出或在民间组织艺术专场演出,打造韩城秧歌知名品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