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青海省代表团选送的土族原创歌舞剧《彩虹儿女》开场前,“非遗”传承人与观众亲密互动。本报记者 王珍摄 彝族的《火红的大三弦》、景颇族的《银泡舞》、纳西族的《纳西打跳》等舞蹈一一跳起;雄伟的民族团结丰碑与火红的太阳同时被托起;舞台上,各族演员尽情地欢舞;舞台下,观众则全体起立,伴着旋律鼓掌、欢呼……这是云南代表团选送的歌舞晚会《梦幻彩云南》表演到尾声篇章——“团结汇中华”时出现的一幕。台上台下汇聚成欢乐的海洋,这也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时常出现的场景。 本届会演日程已近半,截至8月28日,已有北京、天津、江苏、四川等21个代表团演出了41场剧目。据记者从北京市执委会办公室得到的信息,本届会演自8月16日开演,至8月24日晚24时,平均上座率达到了91.97%,其中爆满的16场,观众累计超过2.5万人次。不少观众是全家老少齐出动,更有许多外地观众专程赶到北京看演出。在河北梆子《六世班禅》的演出现场,记者采访到了一位来自天津的高女士,他们一行6人专程来京观演。这是她第五次看这出戏了,第二天还要再看一遍。 精彩的文艺演出在带给观众全方位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让首都群众近距离领略了民族文化的魅力。8月28日,距青海省代表团选送的土族原创歌舞剧《彩虹儿女》开场还有半小时,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先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民族文化秀。为了让首都观众能够零距离接触和认识土族文化,主办方特意举办了一场土族“非遗”展示活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思明带领席玉秀、胡兰索卡、索得元、马占元等土族“非遗”传承人,为观众现场表演了盘绣、花儿、敬酒歌、安昭舞等土族特色文化。 精彩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也引发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400余名中央媒体、北京市属媒体及各代表团随团的文字和摄影记者,采用图片、文字、录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的方式,对会演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每天固定时间对会演进行播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汉语和5种少数民族语言,全程报道此次民族文艺盛会。一系列精彩、及时的报道,为全国观众第一时间了解会演进展、感受多彩中华文化魅力提供了便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