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月儿明,又到一年月圆时。在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的年代,中秋等传统节日民俗不知点亮了多少代中国人的生活。中秋之夜,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圆月,竖中秋、玩兔爷,那时的生活虽然简单,却拥有着满满的幸福。 时光流转,许多火热的民俗活动已经日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留下的那些则成了遥远时代里的文化回响。近年每逢此时,报纸电视、互联网上、微信朋友圈里便会多出许多关于中秋的传统习俗介绍,这些文字和画面温暖着人们的视觉和感官,但仅限于此。近年来的中秋节,传统节味愈来愈淡,中秋节除了给商家一个叫卖的噱头,给景区一个人挤人的机会,人们似乎已忽视了华夏儿女曾经的月神信仰,忽视了中秋节的团圆价值。人们对于中秋的现实行动,只存在于朋友圈中互道个祝福,给家里的爹妈买上几斤月饼,或者干脆趁中秋假期去商场血拼,去外地景点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仰望夜空,还有多少人能想起月宫里住着嫦娥的传说,又有多少人知晓儿时对着月亮哼过的歌谣。不得不说,这样的中秋已失去了内涵,丢掉了灵魂,如果不加以传承,中秋文化很可能就将失去,成为存在于古籍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秋习俗真的不能只活在“朋友圈”里,更关键的是要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一方面,要了解中秋传统文化习俗。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带着孩子了解一下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并力争流传下去。如中秋节吃月饼吃的不是月饼,而是一种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来形成的古老文化习俗,它的意义不在吃,而在于一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文化意识的传播。 另一方面,要让中秋习俗得以传承。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在过传统节日也要多动一下脑筋,如可借鉴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精华所在,使其时尚化、多元化。相信只要我们能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它自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仍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