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周颂·载见》曰:“龙旂阳阳,和铃央央。”自古以来,铃铛以其和谐的音色被认为是吉祥物件,具有挡煞添福的功能。而“掩耳盗铃”“解铃还须系铃人”等成语、俗语更表明,铃铛不仅是器物,也蕴含民俗文化。近日,国内收藏铃铛最丰富的收藏家叶坚华私藏的2500余个铃铛在上海中成智谷创意集聚区中成铃铛私藏馆展出,引起海内外收藏者的关注。 从材质、形状、用途、内容划分,铃铛被分为实用和观赏两大类。无论精致玲珑还是其貌不扬,大小铃铛背后都有一段富有彼时生活气息的传说。 鱼骨形的、娃娃的蓬蓬裙样式的、古代行医者所用的……叶坚华告诉记者,我国古代铃铛以铜制为主,除了乐器之外,还被广泛用于祭祀与劳作。“劳动时,人们把铃铛系在马、驴、骡、狗的身上,防止走失。丝绸之路上的驼队、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都是这样使用铃铛的。而古代百姓生活中,建筑物、旗帜、衣物上到处都有,比如风铃,因与风有关,还多了些许诗性。” 展品中有款名为“虎撑”的铃铛,圆环形的铜圈,摇起来叮铃作响。据介绍,这是古代中医在游医途中的必备品,铃铛要挂在行医箱上,一路走街串巷,依靠铃声吸引病家前来寻找。为何医生的铃铛设计成这样的圆环形?据民间传说,当年药王孙思邈行医途中曾遇上一只老虎,他发现虎嘴大张却没有要吃人的意思,反而是泪眼汪汪。仔细一瞧,原来是有刺在口。孙思邈拿出一个大铜环撑开虎口拔刺,很快就成功了,此后这只受恩的老虎一路保护恩人,而这种由铜环演变来的手摇铃,也成为民间采药行医的标志。所有的郎中出门采药都会带上它,以示自己是药王的弟子。待“虎撑”铃铛摇遍山间地头,百姓们也把这一象征中医护身符的环形铜铃当作保佑平安的吉祥物件,将带有铁环、铜环的虎头装置安装大门上,“虎头环”“虎头衔”由此得名。 民俗专家吴少华认为,铃铛文化发源于中国,其历史能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我们的先祖从树窠走下来的时候,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抗争,他们需要有一种能与天地沟通的祈求,而这种祈求必须要有载体与通道,而铃铛敲打发声的特征,即会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铃铛从祈求的单一功能走进了生产、运输、战场、音乐、演艺、生活等各个领域。”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上,商队连绵数百米,为防止骆驼走失或者区分不同商队间的骆驼,每支商队都会在自家骆驼所背的行囊中系上驼铃,由此,“驼铃声声,朔风阵阵”成了丝路上的标志性风景。 “可以这么说,铃铛的发展进程可为人类文明史做一个小小的注脚。”吴少华说,此次叶坚华把个人收藏向市民展示,其用意就是与众分享铃铛里潜藏的民间记忆。 本报首席记者王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