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内地就业,不仅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经济收入,还有助于增进各民族间、地区间的了解和认同,对于推动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内地就业提三点建议: 让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进得来”。首先,通过就业援助项目带动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内地就业。就业援藏、就业援疆的援助项目,可以有效拓宽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援藏和援疆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结合就业援藏、就业援疆的目标,内地援藏、援疆省市应和西藏、新疆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接,提供规定的岗位名额,明确划分岗位内容和形式,并制定严格的章程规定。其次,加强专项就业指导教育,建立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信息库,由高校针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定期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就业。高校应当重视在就业宣传中多与招聘单位沟通,多方位推介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让招聘单位真正了解他们。高校可由负责就业市场开拓的就业工作人员选定部分招聘单位,由专人跟踪负责,做好沟通工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创造较好的就业环境,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在大城市建立飞地型民族工业园,通过民族工业园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实施创业孵化优惠政策,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型国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模式转型需要创新型人才。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解决更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政府要通过创业补助、税收优惠、创业贷款担保、创业贷款贴息、社保补贴、放宽工商注册登记条件等政策措施降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鼓励创新的氛围。 让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留得住”。首先,要加大对全社会的民族教育与宣传力度,尤其是对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对民族饮食习惯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知识普及力度。在普及和宣传的基础上,加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民族知识的认知和不同民族间的沟通,是促进文化包容和民族认同的基础。只有包容少数民族的不同习俗、尊重不同民族的特有文化、认同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营造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内地就业和生活的氛围。其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国有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机关在录取公务员时应优先考虑,并落实奖励政策。各类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每接收1名属国家计划内招收的新疆籍、西藏籍毕业生,并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政府应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奖励。 让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得去”。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就业的最大顾虑就是若干年后的返乡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建立一个“进得来”“留得住”并“回得去”的就业机制。首先,应允许在体制内就业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工作5年以后自由选择去留。其中,因为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问题无法留下来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调配的方式,让其到家乡所在地的政府或事业单位就职。其次,应允许在内地国企工作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工作3至5年后可以选择调往边疆民族地区的国企工作。最后,应允许在内地私企工作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通过换算工龄以及加分等多种方式,在边疆地区公务员招考中被优先录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