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仅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是如此。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我国动人心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源泉,对维系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民族生存与民族繁荣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促进世界优秀文化的和谐共融。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文化的独立性,也就会丧失民族的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的独立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更新和解放,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种种危机,这就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认识和理解在现代化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种种变迁以及如何更为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当前在如何看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学术界大概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都应该保留下来,认为它们的逐渐消失是一件让人感到非常惋惜的事情。这一观点呈现出一种过度的文化相对主义的价值取向,属于民族研究中的特殊主义,对少数民族群体的长远发展并无太大益处,是不可取的。当然,人总是难免怀旧,当事物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前那个样子时便会觉得非常可惜,甚至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说到底它就是某个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此当少数民族群体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其生产方式必然发生改变,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逐渐消失了。如果一厢情愿地追求和保护所谓“原滋原味”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首先它并不具有可能性,其次也无必要性。如此说来,是不是就任由少数民族文化消亡而不管不顾呢?当然也不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或许可以从费孝通先生那里获得启发。费孝通提出了经典的“我们是要保护人,还是保护文化”的问题。他认为,由于社会发展,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谋生之道正在改变,原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山上的树没有了,河里的鱼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问是保命还是保文化。依我看,文化是为了人才存在的,有人才有文化,文化是谋生之道,做人之道。少数民族也一样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发展,自身的文化不够用就引进。“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在这里还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一些不合时宜的、甚至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对其理性审思和及时扬弃。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少数民族群众应当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观点当然也是有失偏颇的,它并没有认识到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群体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犯了文化普遍主义的错误,呈现出“唯科学主义”的倾向,是民族研究中的普遍主义,对少数民族群体的长远发展也是没有益处的,也是不可取的。 以上两种看法由于缺乏唯物辩证思维,都是错误的。要正确看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积极转换思路,用辩证的眼光,清醒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既有精华成分也包含糟粕部分,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立场,这样才能同时避免犯文化特殊主义和文化普遍主义的错误。实践早已证明,任何群体的文化要想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积极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应当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变迁以及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族地区民生改善与文化教育发展互促研究”项目编号:15JJDZ0NGHE021)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