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民族团结铸丰碑 科学发展创辉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广西日报 韦如代 参加讨论

    30年岁月如歌,30年风雨兼程,30年沧海桑田,30年春华秋实。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以来的30年,是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30年,是社会经济各项事业迈出重要步伐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最多实惠的30年。
    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984年正式挂牌,成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位于广西北部、河池市东部,全县总面积2658平方公里,辖7镇4乡。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37.91万,其中壮、瑶、苗、侗、仫佬等少数民族人口27.75万。仫佬族人口12.47万,占总人口的33.16%。
    自治县成立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实现了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罗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交一张跨越发展的奋进答卷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30年来,自治县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到2013年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与自治县成立之初相比,均实现30倍以上增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36.48亿元,是1983年的49倍;财政收入2.7亿元,是1983年的89.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是1983年的145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75亿元,是1983年的88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是1983年的3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485元,是1983年的46.7倍。罗城多次被评为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
    县域工业跨越发展。该县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已初步形成以矿产品、农产品、林产品加工,水泥建材,水资源开发等5大特色民族工业发展格局。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基本形成以城东工业园、民族工业园和牛毕港工业园一体的工业园区,2009年被确认为自治区级B类产业园,201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1.25亿元,实现税收6900万元。“九千万”天然山泉水连续6年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唯一指定贵宾饮用水。201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7.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69亿元,分别为1984年的62.8倍、63.2倍。
    特色农业优化升级。该县把特色农业作为强县富民的基础,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抓牢,甘蔗、毛葡萄、核桃、红薯“四大产业”和桑叶、茶叶、烟叶“三张叶子”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总面积达40万亩。目前,毛葡萄种植面积达6.7万亩,林下经济发展到88.1万亩,面积排河池市第一,荣获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全区优果工程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获列入广西林下经济项目示范县。201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2.369亿元,为1984年的19.4倍,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1.3273万吨,比1984年增长19.1%。
    服务行业不断发展。该县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行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84年28.40%提高到2013年的34.35%。
    写一份美好生活的民生报告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罗城县委、县府始终站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高度,从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工作做起,写出了一份美好生活的民生报告。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罗城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奋力“打造民族教育品牌,创建广西教育强县”,全县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07年全县“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2007年12月获全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高考连续10多年每年一本上线人数超过百人以上,先后有12人考取了清华北大。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罗城紧紧抓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机遇,推动医药卫生创新发展,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单纯的基本医疗逐步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仫佬山乡卫生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目前,全县共有162个卫生机构,其中,县级卫生机构5家、乡镇卫生院12家、村卫生室125个、其他20个。床位数965张,卫技人员1075人,为仫佬山乡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民生保障网络不断健全。该县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民本思想,大力推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百姓。2013年,全县城镇居民低保人数3903人,全年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1056.89万元;全县农村低保人数49115人,全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5704.51万元。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疗人数达29.5417万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11亿元;全县农村居民参保人数13.1036万人,4.2661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发放养老金3787.2万元,城镇居民参保人数5585人,2661享受养老保险,发放养老金237.475万元;医疗救助4654人次,救助金额1112万元。建成社会福利院(光荣院),12个乡镇敬老院,五保村57个。
    基础设施大为改观。该县以被列为中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8个项目县为契机,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罗城至柳城(六塘)二级公路,建成新罗城火车站、城区引供水工程等一大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建成成龙湖公园、仫佬族新博物馆、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朝阳路改造等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开工建设城西、城东新区,县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荣获广西第八届市容“南珠杯”竞赛优秀奖。小长安崖宜屯被列入自治区第一批特色名镇名村,石围屯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龙岸镇入选创建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全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124个建制村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屯级道路676条1554.3公里。
    绘一道生态文明的靓丽风景
    自治县成立30年来,该县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的仫佬山乡。
    造林绿化树丰碑。该县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动员全民参与“绿满八桂”造林绿化行动,狠抓山上造林、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村屯绿化等各项工作,积极绿化美化家园。2003年以来,全县共完成山上造林190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5.2万亩,珠江防护林工程4.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造林600万珠;珍贵树种送农家36万株,绿化村屯5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2.2万亩;201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03%,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环保工程惠民生。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扩大内需、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结合起来,狠抓污染物减排工作,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全县城区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10%以上。认真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全县水质达到二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仫佬山乡天更蓝、地更净、山更绿、水更清。
    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众多游客到罗城观光旅游。2013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和25.2%。
    树一根文化繁荣的显眼标杆
    自治县成立30年来,罗城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实施“文化名县”、仫佬族“十大文化”工程为载体,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打造仫佬族文化品牌为目标,以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事业项目为重点,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契机,促进罗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仫佬文化名城显示了勃勃生机,彰显出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先后完成民族文化广场、仫佬族新博物馆、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仫佬族剧院、于成龙廉政文化广场、走坡广场等一批反映仫佬族品牌文化场馆的建设。全县11个乡镇全部建成4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文化站,还建成了8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69个村屯文化室、149个农家书屋。同时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契机,率先在全国试行“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模式,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成全国典范。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12支、城乡业余文艺队102余支、业余体育队116支、农村龙狮队30多支,全县各类乡土文化骨干人才401人。这些文化队伍常年活跃在乡间村口,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同时,积极开展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1983年以来,送书下乡约50万册,文化三下乡演出达1800余场,受益群众达500万人(次)。2009年、2013年分别举办两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进一步提升了罗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该县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30年来,创作小品、曲艺节目252个,创编舞蹈295个、声乐129首、器乐曲30首。继1986年广西第二届剧展推出的第一个仫佬大戏《潘曼小传》,并一举获得5个单项奖之后,又有仫佬剧(小戏)《鸡生鸭熟》《打工仔》入选参加广西第三、第四届剧展,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一等奖;仫佬小戏《唢呐欢歌》获广西第八届广西剧展小品艺术展演桂花铜奖,大型新编历史仫佬剧《玉笛情缘》获第八届广西剧展桂花奖铜奖。《仫佬族古歌》获第九届民间文学作品“山花奖”,仫佬戏《红背带》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银奖、小品决赛获二等奖,大型话剧《回家》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剧本银奖。仫佬剧《悠悠寸草心》获广西“八桂群星奖”,《送礼》获全区“纠风惠民保民生”主题文艺作品评选活动戏剧类一等奖;彩调剧《王二接妻》获广西第三届彩调大赛展演奖;多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加全国、全区展并获奖。文艺人才群芳绽放,有6人荣登广西歌王宝座;有106人(次)在国家、自治区、市级文体各门类比赛中获奖;多名仫佬族文艺才子加入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书法家协会、广西摄影家协会、广西戏剧家协会等。
    非遗保护力度加大。该县注重抓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完成首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21个,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项目1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11个、县级65个,有4名传承人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该县先后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广西文化先进县、广西文学创作强县、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西创建文化志愿者活动示范县、广西全民健身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奏一曲民族团结的和谐凯歌
    罗城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等12个民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来,罗城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持之以恒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唱响民族团结和谐歌,全县各民族繁荣稳定,和谐发展。该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该县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抓好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创新综治维稳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实行农村社会治安“l+2+N”管理模式,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2012年县公安局获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局”;县检察院多次获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2013年3月该县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擎一面高高飘扬的鲜艳党旗
    30年来,该县党委始终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美丽幸福仫佬山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理论武装不断深化。近年来,该县党委先后组织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今年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坚持把理论武装与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更加自觉地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党的政治纪律,在是非面前立场坚定,在考验面前头脑清醒,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在诱惑面前坚守底线。
    组织建设不断加强。30年来,罗城各级党组织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全县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动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仫佬山乡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截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党组织760个,其中基层党委13个、党总支60个、党支部687个。全县共有党员1.275万人,其中,农民党员7095人,占党员总数的55.65%;女党员2945名,占党员总数的23.10%;少数民族党员10059名,占党员总数的78.89%。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创新。30年来,该县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依托一代廉吏于成龙初仕罗城这一优势,全力打造于成龙廉政文化品牌,不断加大硬件、软件投入,建设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于成龙廉政文化基地于2013年获自治区纪委命名为第一批广西廉政教育基地。强化源头治理,探索出“双监双带、五权并重、五步推进”的权力监督工作新机制,将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不断深化党政领导廉洁履职社会监督工作,并形成“罗城经验”在河池市推广。强化科技监管,在全区率先建立惠民资金电子动态监管平台和重大项目资金电子监管系统,对惠民资金发放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程实时监控,为全县惠民政策落实和项目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
    干部队伍不断壮大。30年来,该县历届党委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罗城提供了人才支持。截至2013年底,全县机关干部1698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4283人,全县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4811人,占80.4%,仫佬族干部2811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47%。
    统战优势充分发挥。30年来,该县党委统战部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独有的联系广泛、朋友众多的优势,积极引导全县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地方发展积极出谋划策,并以实际行动投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描一幅美丽幸福的崭新画卷
    成就刊载史册,征程永无止境。罗城将以30周年县庆为新的起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描绘仫佬山乡美丽幸福新画卷,谱写辉煌灿烂新篇章。
    未来10年,罗城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自治区“两个建成”目标的总体部署和“两区一带”战略谋划,以“团结奋斗、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为主题,着力建设“五区”、打造“两城”,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追赶全国、全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强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建设美丽幸福仫佬山乡。
    ——强力建设“五区”,夯实发展基础
    作为“老少边山穷”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经济总量偏小,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是制约罗城跨越发展的主要瓶颈,罗城县委、县政府将致力把“五区”为一体的罗城建设好、发展好。
    一是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该县石漠化面积637.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98%,是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罗城将紧紧围绕“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全面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广西实施规划》,开展二期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探索和实施把“葡萄赶上山”的治理模式和成功典型,推进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科学长期有效发展,把罗城建成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模范区。
    二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以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民族文化特色得到承续和彰显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仫佬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继续争取实施人口较少民族项目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罗城建成欣欣向荣、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地区。
    三是建设中国仫佬族民俗风情旅游区。依托资源优势,把旅游产业列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以“山水为媒、文化为魂、民生为本”为旅游发展思路,“一山一城带两江”为总体布局,整合开发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等旅游资源,抓好仫佬族民俗风情特色旅游和生态风光旅游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好仫佬族民族风情牌,打造成为广西旅游强县和中国仫佬族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
    四是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罗城生态资源丰富,是珠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桂西生态屏障,已列入自治区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各项条件和环境质量考核指标达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罗城将大力实施《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开发”三条红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力争尽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建设规划,为广西乃至粤港澳区域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五是建设柳来河一体化创新区。依托罗城南邻柳州市100公里、西接河池(宜州)市45公里,作为河池市的“东大门”良好区位条件,与柳州市传统上人缘相亲、交流密切等优势,坚持“东向南靠”发展战略,努力融入柳州市“一小时经济圈”,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分隔、产业承接转移与配套协作、园区合作共建、发展“飞地经济”、托管经营等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罗城在一体化建设中先行先试、率先发展,把罗城建成柳来河一体化创新区。
    ——奋力打造“两城”,推进科学发展
    打造中国仫佬族生态文化名城: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目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深入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和非遗文化、依饭文化等民族文化工程,精心推出一批体现仫佬族特色、区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展示仫佬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扩大仫佬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仫佬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风情浓郁的仫佬族生态文化名城。
    打造中国南方毛葡萄酒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毛葡萄产业,毛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量2.5万吨。扩大毛葡萄加工业,对葡萄系列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规模和效益,实现毛葡萄产业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税金1.5亿元,逐步把罗城打造成中国南方最大的毛葡萄酒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