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恩情比天高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厅级干部、怒江州委独龙江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高德荣(独龙族) 1954年3月,我出生在独龙族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父辈经常讲族人的历史和故事,独龙人生活在大山深处,住山洞、茅草屋,刻木记事、结绳计数、火炮传信,野菜、野果充饥,历代反动统治者把我们当野人,独龙人受尽了歧视和压迫。 1950年10月,解放军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大峡谷,解放了独龙江,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独龙江上空高高飘扬。独龙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有了“独龙族”这一响当当的族名,成为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深深感受到了“第一次解放”当家作主人的自豪,从此迈上了文明社会的新征程。 1972年,我考上了怒江州师范学校,第一次走出大山峡谷,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看到了独龙江的差距。毕业后,我留校任团委书记。1979年,我要求回到独龙江公社巴坡完小任教,代理扫盲干事。此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独龙江仍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独龙族依然居住在茅草房、木头房里,出行靠徒步,过桥靠溜索,运输靠马帮,生活靠救济,狩猎、打鱼、挖野菜果腹充饥的历史还在这里重复和延续。 1984年—1990年间,我先后担任了独龙江区(乡)副区长、区长、乡长、党委书记,对这里的贫困感受至深。困扰着我的最大问题是独龙江乡不通公路,基础条件差,缺资金、缺项目、缺医生、缺教师、缺文人,发展受到太多限制。我作为一班之长,心急如焚,心情沉重而复杂!1990年,当我离开独龙江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工作时,虽然基础条件有所改善,但还是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1993年—2005年,我担任贡山县副县长、人大主任、县长等职,独龙江的封闭,独龙族的困苦,留给我太深的记忆。我身为一县之长,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如果不为百姓做事,对不起党,对不起百姓,对不起自己。我暗暗发誓,要带领独龙族群众改变落后面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我人生有两大梦想:一是修一条公路,打破与外界割裂的历史现状;二是发展一个产业,让独龙族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掉队、不落伍。我天天为路发愁,日日为百姓出路焦虑,频繁向上级汇报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我的呼吁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终于迎来了独龙江至贡山县城公路的开工。经过三年连续奋战,1999年修通公路,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来回县城时间从六七天缩短到十四五个小时,独龙族同胞走出了大山,实现了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与融合,对独龙族而言,这意味着“第二次解放”。此时,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要高声歌唱:“红太阳照到独龙江,雪山峡谷全照亮;红太阳照到独龙江,独龙人翻身得解放。” 2006年,为了梦想,我要求辞去刚选上的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职,住进独龙江,全身心投入到独龙江发展事业上。不少人不理解,好奇地问我同一个问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您为何不在城市当官享清福,反而跑回独龙江?我认为,人活着就要做事,不然生命就没意义。独龙族同胞还很穷,我却在外面享福,这个脸我丢不起!独龙江发展必须有人走在前头,我是独龙族干部,受党的培养,独龙族人民需要我,我不上谁上?再说,官当得再大,如果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上,别人照样会笑话你。与其花时间打扮自己,不如花时间建设好家乡。 2010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部署“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行动计划”,实施“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全面推进独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共产党给独龙族人民带来的又一个福音,意味着独龙族的“第三次解放”。我接受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一职,主要负责独龙路公路的改扩建工程。2014年初,打通了6.68公里的高黎贡山隧道,3小时可到达县城,标志着独龙族同胞彻底告别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独龙人喜不自禁,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报告了隧道贯通的喜讯,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独龙江沸腾了,独龙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的恩情比天高,共产党永远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我是独龙族领导干部,独龙族发展决不能靠挖石头、砍树致富,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才是最好的出路。草果贴地生长,喜阴,适合林下种植,不需要开山,不需要伐树,有利于生态保护,适合独龙江雨水多、植被好的实际。我建基地,搞培训,但推广并不顺利,老百姓不相信红彤彤的小果也能致富!我一方面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方面边育苗边试种,终于获得成功,用事实说服了群众。如今,老百姓种植养殖积极性高涨,草果、重楼、蜜蜂、独龙牛、独龙鸡、漆树、蔬菜等一批产业发展壮大,家家户户住进了“别墅式”农家小院,通了电话、电视、手机、互联网,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安居乐业,守护在这片边境国土上。欣欣向荣的独龙江,无处不风光;意气风发的独龙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希望。有人问我:“你是‘阿角朋’吗?” “阿角朋”是独龙人传说的一位巨人,收集野果种子,沿河谷播撒,果实供独龙人食用,自己却受苦受累。我说:“不是,我要向他学!要说是,共产党才是独龙人的‘阿角朋’”。有记者问:“在独龙江苦不苦?”我回答,我的幸福指数很高!看到民族同胞进步,我心里踏实、舒服,我快乐、我幸福! 我从一个独龙族穷孩子苦孩子成长为党员领导干部,深深懂得,如果没有党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工作,不忘恩、不忘本、不妄为的信条不会改变,上不负党、下不负百姓的决心也不会改变。我的所作所为,只是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独龙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人人清楚、人人明白,共产党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只有共产党,独龙族才能翻身得解放;只有共产党,独龙人民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我在一首歌词里写道:“丁香花儿开,满山牛羊壮,独龙腊卡的日子,比蜜甜来比花香;高黎贡山高,独龙江水长,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 就在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详细询问了独龙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问寒问暖,亲切地对我们说:独龙族人口不多,却是56个民族的平等一员,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骄傲尊严地生活,同各族人民一起,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独龙族今后会发展得更好。刘云山同志在接见我们的时候,勉励我们再接再厉,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关爱和鼓励,我和独龙族同胞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振奋。 我退休了,但是,共产党员的身份、责任和义务永远不会退休!我将在有生之年,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带领独龙族同胞,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创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父亲的大爱 高德荣同志的女儿高迎春(独龙族) 1990年,父亲调到贡山县城工作,我们全家高兴地住进一套47平方米、没有卫生间的房子。这一住就是20多年,如今墙壁和天花板已被烟火熏得发黑。从那时起,这套房子就成了独龙族孩子在县城读书的安身之处。周末,家里就像一个大食堂。寒假,独龙江大雪封山,七八个孩子吃住在我家,床不够就睡沙发、打地铺,一住就是一个假期。说心里话,我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生活肯定不方便,可我的委屈不能诉说。有一次,我听见父亲说:“我们独龙人祖祖辈辈吃树叶、啃树皮繁衍下来了,因为受了教育,有了知识,才能真正像人一样生活。”这番刻骨铭心的话,使我久久难以忘怀,是啊,孩子们是独龙族的未来,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进了城可不能忘本啊。 我弟弟在贡山参加公务员考试,连续两年没考上。父亲当时担任贡山县县长,对弟弟考公务员的事情,他只有一句话:“好好用功,多看看书”。2004年,我要结婚了,正当我兴高采烈地筹备婚礼时,爸爸严肃地跟我说,绝对不能以他的名义请客。我和弟弟都是普通公务员,房子是贷款买的,没有花过父母一分钱。 2006年,父亲担任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多么希望父母能像其他老人一样,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享享清福,安享晚年。但是,很快传来了父亲主动提出不到州府上班,要把办公室搬进独龙江的消息。我和妈妈急坏了,独龙江的交通状况十分恶劣,父亲整天在山路上跑来跑去,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特别是大雪封山期间,如果受伤或是患上重病,根本无法送出山外。我让妈妈劝劝他,妈妈对我说:“我劝过他了。你爸爸说,上级照顾我们独龙族、其他兄弟民族支援我们独龙族,是因为我们落后。戴着落后的帽子一点都不光彩,太难看了。不要总想起伸手要,要多想如何放手干,趁我现在还有力气,要带着他们干,教着他们干,我不去谁去?” 有一年秋天,父亲说带我和弟弟走亲戚,可我到了双拉娃村才恍然明白,原来父亲说的亲戚是他长年帮扶的村民王丽萍一家。王丽萍身体有残疾,丈夫肯啊勇是外来的上门姑爷。几年前,两夫妻住在一个小窝棚里,吃没得吃,穿没得穿,日子过得很艰难。当年父亲一听说王丽萍家的情况,马上来到她家的火塘边,问他们:“你们这里能不能种洋芋?”王丽萍说:“可以种。”父亲立即表态:“那我送你们些洋芋种,你们多种点洋芋好不好?”父亲第二天就把洋芋种送到了王丽萍家。从那以后,每次去到双拉娃村,父亲总要去王丽萍家看看,每次都送些钱或者生活必需品,每次都要到王丽萍两夫妻的庄稼地、猪圈、羊圈里看看情况。 一天晚上,在父亲“培训基地”学习的30多名独龙族乡亲就要“毕业”了,父亲特意杀了鸡,准备了自家酿的酒。喝高兴了,乡亲们唱起了独龙民歌,跳起了独龙舞蹈,父亲开心地唱起了他作词的歌:“美丽的独龙江哟,我可爱的家乡。处处鲜花开放,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美丽的独龙江哟,我可爱的家乡,插上了高飞的翅膀,靠的是伟大的共产党。”听着父亲的歌声,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的爱是一种大爱,他不仅仅是我和弟弟的父亲,还是所有独龙族孩子的父亲;他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有我和弟弟,还有很多的兄弟姐妹。这种爱是父亲的大爱,这种情将永葆人间! 我们的“老县长” 云南省怒江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稳宜金(白族) 高德荣同志出生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这里位于滇西北,北接西藏,西邻缅甸,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地,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独龙江流域有“四多四难”之说。所谓“四多”,一是雨水多,平均年降雨量在3600毫米以上,一年有300天是下雨天,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二是蚊虫多,无处不在的蚊子和蚂蟥,叮了人就会发炎,很长时间治不好;三是流行疾病多,流感、疟疾、痢疾等传染病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四是蛇多,有上百种蛇出没,人们经常被毒蛇咬伤,老百姓说“独龙江人吃的东西不多,吃人的东西多”。所谓“四难”,一是行路难。解放以前,独龙人与世隔绝,从独龙江到贡山县城,需要徒步翻越高黎贡山,来回要走半个月。1964年,修通了贡山县城到独龙江的人马驿道,马帮进出独龙江的时间缩短到了6天,由于每年大雪封山,可以翻越高黎贡山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独龙人仍然处于“半隐居”生活状态;二是物资缺乏生活艰难,大雪一封山,物资运不进去。1965年,一名边防军战士突发急病,上级动用了飞机也无法把药品投进去,生病的战士不幸牺牲了;三是通讯难。每年能够通邮的时间只有4个月,头一年的书信报刊要到第二年7月才能收到,收到一封家书高兴得不得了,常常被驻军士兵们和地方同志相互传阅、共同分享;四是找对象难。许多干部职工4到5年才轮休一次假,而且只能安排在8月到10月之间,找对象往往靠家人选、靠家人定,没有谈情说爱的时间和机会,只好在假期内匆匆办完婚事。 高德荣老县长意识到,独龙江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问题。1997年7月1日,经过高德荣等同志多方奔走呼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独龙人民盼望已久的独龙江至贡山县城的公路终于开工了。高德荣建议公路进入独龙江最后5公里由独龙族群众组成一个工程队来完成。因为独龙族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指挥部担心独龙族施工队不能完成任务,表示不同意。高德荣恳切地说:“正是因为我们独龙族落后,才更需要学习修路的技术,独龙江公路修通了,以后还要修乡村公路,不靠独龙族群众靠谁?” 独龙族施工队组建起来了,人们担心的事情也终于发生了。修公路是非常辛苦的事情,而且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有的独龙族民工没干几天就扔下工具回家了。高德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挨家挨户把民工找回来,白天和民工一起抬石头,晚上一起住工棚。每天天不亮,他第一个起床烧起火,煮好早饭,这才把独龙族民工叫起来,一边吃饭,一边教育他们要努力工作、学好技术。参与独龙江公路修建的外地施工队队长说,谁都想不到这个亲自给独龙族民工做早饭的中年人,竟然是贡山县人民政府的副县长。独龙江公路最后5公里,就是在高德荣这个“编外施工队长”的督促下按时按质完成的。后来,这批独龙族民工在修建独龙江乡村公路中的确发挥了骨干作用,大家对高德荣的远见卓识刮目相看。 但是,这条简易公路,每年仍然有半年的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中断。每年大雪封山以及第二年开山之前,高德荣都要驻守在雪山上,少则一星期,多则两个月,和交通部门的同志一铲铲、一锄锄地刨开雪堆,维持公路畅通。2007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把高德荣乘坐的吉普车淹没,高德荣在瞬间不见了踪影。幸亏装载机手阿利红及时发现,迅速刨开积雪,才把他救了出来。 高德荣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踏实做人、务实做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无愧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实践者,无愧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高德荣同志虽然已经从县长的岗位上卸任多年,群众依然习惯称呼他为“老县长”。“老县长”这个称呼在怒江州家喻户晓,成为高德荣同志的代名词。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人民群众对他最高的褒奖。 我的“阿摆”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村委会主任普光荣(独龙族) “阿摆”在我们独龙话里是“父亲”的意思,高德荣老县长不是我的亲生父亲却胜似父亲。 我出生在独龙江乡的普卡旺小组,父亲去世得早,照顾家庭的重担重重地压在我的肩上。2001年,18岁的我应征入伍,到遥远的内蒙古当了一名空军雷达兵。家里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年近百岁的奶奶,让我非常牵挂。我刚到部队,人生地不熟,经常躲在被子里悄悄地哭,好几次产生了偷偷跑回家的想法。有一天,我盼来了妈妈的信,信中说:“家里一切都很好,你走后,高县长来了两次,给了600块钱,给我和奶奶带了很多生活用品和食品,还交待乡政府和村委会要照顾好我们,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在部队好好干,不能对不起高县长啊!”老县长无私的关爱和妈妈的谆谆嘱咐,让我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2009年,我从部队退役回到独龙江。第一天见到老县长,他拉着我的手说:“你回来了,回来就好啊。现在独龙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产业,我带着大家种草果、养蜜蜂,这就是独龙人的绿色银行。”后来我才知道,独龙江乡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十分适宜草果生长,早在2007年,老县长就开始探索种植草果,率先示范种植,把种植草果确定为独龙江发展产业的主打项目。 我虽然在部队工作多年,种草果、养蜜蜂却是门外汉。老县长发现我的担忧,拍着我的肩膀说:“没关系,到我的‘秘密基地’住上几天,包你什么都能学会。” 老县长是个有远见、有智慧的人,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他所说的“秘密基地”其实是独龙江边的一排茅草房,是老县长亲自带着乡亲们和工作人员砍竹子、编竹墙、盖屋顶、挖火塘,一手一脚建起来的。屋里有一张“巨型”的直通铺,可住下60多人。屋子外面的院子里,养着猪和鸡,山坡上的树荫下就是试验田,除了草果、重楼、石斛、野花椒等经济作物外,还有大树杜鹃、桫椤、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共50多个品种。 老县长经常自掏腰包宰猪、杀鸡,召唤群众来“秘密基地”培训。第二天,吃过早饭,老县长就带我们到独龙江对岸的草果地和重楼苗圃开始实地培训。越过独龙江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道横跨在江上的溜索,这道临时搭建的溜索又细又陡,看上去很危险。老县长绑好溜帮,带头溜了过去。看着年近60岁的老县长在滚滚江水上空晃来晃去,我突然有一种冲动,真想大喊一声:“阿摆!” 去年4月10日,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打通,那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为隧道打通而兴奋,但是,又为家里发生的事情而焦虑。那天上午,我5岁的女儿普艳芳在电炉前取暖,一不小心,她的裙子碰到了通红的电炉丝,瞬间,整条裙子从脚烧到胸口,造成大面积烧伤,生命危在旦夕。我和家人火速将女儿送到乡卫生院抢救,但受医疗条件限制,只进行了简单的伤口处理。要进一步治疗,必须马上送往大医院。然而,这时候大雪依然封山,进不来、出不去,我一时没有了主意。 就在一筹莫展时,正在公路隧道打通现场的老县长知道了我女儿受伤的情况,立即与施工单位负责人协商,让他们对路面进行平整,立即把我女儿送出山外。车辆从坑坑洼洼的隧道中艰难而过,老县长亲自联系了县医院的救护车,在隧道的另一头等待接应。从独龙江到县医院,只用了3个小时。由于抢救及时,我女儿脱离了生命危险。后来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开辟出一条空中绿色通道,辗转到北京武警总医院进行救治。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我女儿现在已经康复出院。 我常常想,如果不是共产党领导,打通独龙江公路隧道可能只是空想;如果不是独龙江公路隧道及时贯通,我女儿恐怕就救不活了;如果不是老县长,独龙江公路也不能修得这么快!老县长,您真是我们一家人的恩人!您不仅像父亲一样拉扯着我、关怀着我,还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请允许我说一声:“谢谢您,老县长,您就是我的阿摆。” 独龙江畔追梦人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于 瀛 从2013年8月到2014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6次进入独龙江近距离采访老县长高德荣。 第一次采访出发前,曾经采访过老县长的同事给我打预防针,说老县长是个很倔的老头儿,对媒体记者他是能躲就躲。我心想,媒体主动去宣传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他应该是求之不得、积极配合才对,怎么可能拒绝呢?我不太相信。结果等我第一次见到老县长,我们的摄像机还没打开,就差点被他撵走。老县长说,你们媒体记者一来,我就没法工作了。后来,我们央求老县长,今年独龙江的草果又是大丰收,您就带我们看看您种的草果吧,关于您本人的事情一句不说,这样可以吧?老县长这才勉强答应我们留下来。 我们跟着老县长来到他的草果基地,老县长蹲下来用一双粗糙的大手给树根下的草果清理杂草,这时他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些草果姑娘要好好打扮一下,不打扮一下嫁不出去。在老县长心里,这些草果真的就像他女儿一样。老县长滔滔不绝地讲述独龙江种了多少亩草果,人均收入提高了多少,挣了钱的老百姓有多高兴,这个时候的老县长和之前要把我撵走的那个老县长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老县长工作起来风风火火的,我们记者虽然年轻,但也要小跑着才能跟上他的脚步。我以为这个农家老汉身子骨硬朗得很,然而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了老县长的一个“秘密”:每天早上出门前老县长都要偷偷地吃一大把药,止痛药、消炎药很多种药,有时候他怕工作忙起来忘记吃药,所以一天三次的药他就一股脑一次全吃了。为了贡山县的发展,他曾经出过车祸,摔下过山崖,被雪崩埋过,因为不好好接受治疗而落下了一身的病,但他从来不会对外人说他身体不好。当我们想拍摄他桌上一大堆药瓶的时候,他是真发火了,说“拍什么拍,不许拍”。 第一次采访,我和老县长在独龙江乡待了10天,也跟着他把独龙江跑了个遍。在我们准备出山的时候,半路上却发生了大面积滑坡滚石,路基被摧毁了。老县长送我们到滑坡地方,嘱咐我们过滑坡体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头,一直往前跑。我问老县长,你不出去吗?老县长说,他还要留下来尽快把公路修通,要不然家里的人出不去。我恍惚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说的家里人就是独龙江乡的老百姓。当我手脚并用爬过危险的滑坡体之后,回过头看,我们和老县长已经相距百米之外了,但是这100米却感觉隔得好远好远。老县长为了独龙族的发展,回到贫穷简陋的乡下,他不是不能走出来,而是不想走出来,他选择了坚守。 经过第一次采访,我和老县长成为了好朋友。逢年过节或者老县长过生日的时候,我给老县长打电话,但他的电话经常无法接通,我知道他要么是下乡去了,要么是在草果基地里,因为那些地方没有手机信号。我也终于理解了老县长所说的忙是忙到什么地步。 6次“贴身式”采访,我没有看到老县长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壮举,更多的是平凡小事,但正是这些平凡小事,让我发现了老县长放弃城市优越生活,把办公室搬回独龙江的答案,那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老县长高德荣的入党申请书中,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入党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图名图利,高人一等,而是为了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入党的那一刻起,直到今天,30年来高德荣始终不忘初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