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扶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帮助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也是我国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攻坚之战,也是一场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凝聚智慧与勇气的必胜之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在22日至24日召开的全国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上,常委和委员们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一刀切”的盲目做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从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考核等多个方面务求实效。 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背离实际 当前,脱贫攻坚稳步推进,各地对于打赢这场攻坚战信心满、干劲足,但越是到了攻坚克难的阶段,越需要从根源上杜绝一些苗头性的问题。一些地方在“军令状”的倒逼压力下操之过急,追求数字上的追赶达标、争先恐后;一些地方则是等待观望、瞻前顾后、避重就轻。这些与实事求是原则相背离的做法,引起常委、委员们的重视。 “某些地方把五年任务提前至三年甚至两年完成,层层加压、级级提前,重视进度而忽视质量,重视眼前不重视长远,甚至‘数字脱贫’的现象值得警惕。”李成玉常委提出,各地必须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尊重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人口素质提高等工作的周期性客观规律,重视长远成效。“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把着力点放在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上,谨防急躁倾向和赶进度的苗头。” 对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杜鹰委员提出,易地扶贫搬迁同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是要在时间进度上遵循实事求是,很多易地搬迁项目用地从申报到获批就要半年左右,规模较大的工程一般要跨年度实施,因此很多对搬迁任务年底完成的要求需要调整;二是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要实事求是,以某省区贫困户打分标准为例,一辆电动自行车占2分,就可能决定一个农户能否划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可享受人均2.4万元的建房补助,而同步搬迁户则没有,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和工作上的矛盾。” 因地制宜 广泛吸纳群众智慧地方经验 扶贫攻坚的战线,分布在全国25个省区市、288个市、2191个县、441707个行政村5575万群众当中。与会常委、委员们提出,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帮扶措施要与每家每户致贫的实际情况结合制定。 “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村中,近一半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并且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当地民族文化,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已经形成了经营农家乐、出售土特产、成立旅游股份合作社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邵琪伟常委提出,要注重发挥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在扶贫中的综合带动作用,增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 李冬玉常委带来的陕西经验,印证了特色产业扶贫的优势和能量。洛川县曾是有名的陕北穷县,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63元提高到2015年的12987元。宜川县落窑科村99%的耕地种了苹果,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484元提升到2015年的4万元。“苹果全产业链发展带动脱贫一大片,昔日的‘穷窝窝’成了今天的‘金钵钵’。”李冬玉说,“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既能稳定脱贫,又能保障不返贫;既能带动脱贫户致富奔小康,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助力脱贫的有效措施。”牛汝极常委提出,“国家应当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建议将中央、地方财政相关资金打捆使用,重点投向电信、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电商建设。” 精准识别 根据实际制定差别化政策 通向富裕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找准方向勤劳致富;造成贫困的原因却有很多——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因病因灾因学、缺水缺土缺劳动力,不一而同。真正实现全面脱贫,必须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找准病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别化政策。 农工党中央对全国3067户贫困家庭的调研得出,因病致贫户占比高达61.1%。“数据表明,疾病是造成致贫返贫的最突出因素之一,应通过医疗公共品供给侧的改革,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从源头上、制度上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陈绍军常委提出,要把健康扶贫纳入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加大医疗卫生供给,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用精准保障为民生“托底”。 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贫困面积较大、程度较深的地区。凉山彝族地区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的“直过区”。针对这一地区实际情况,赖明常委提出,在不断加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加大中央、省的“输血”力度的同时,重点通过教育扶贫斩断“穷根”。“扎实在民族地区实施15年免费教育,做好学前汉语、幼儿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开办内地彝族班或高职学院,鼓励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彝区任教,同时注重发挥双语广播的宣传教育效果。” 对于生态恶化、“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应当坚决施行易地搬迁。陈章良常委提出,易地搬迁应遵循“整村推进”的原则,避免搬走六成建档立卡户、留下四成非建档立卡户继续坚守原地滑向贫困的局面。“要将计划搬迁的同村非建档立卡户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享受政府贴息贷款。同时安置房的建筑风格、面积设计等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群众、不同生产要求群众的差异化需求。” 陈际瓦委员提醒在需要易地搬迁的对象当中,还有一些因戍边需要而不能迁走的贫困群众,需要国家给予更多关注,制定差异化的扶贫脱贫方案。“可在边民生活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准许他们在开展边境贸易方面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全面脱贫一个也不能少,祖国漫长的边境线上的群众,也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