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读者朋友也许已经发现,从这期开始,视点自新年后推出的一组题为“群众冷暖无小事民生民意总关情”的系列百姓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这个系列一经推出,编辑部收到了来自读者和新闻界前辈的一致好评,认为视点开辟了一个新的报道取向,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在报社领导的关心下,我们努力完善这一系列,拓宽了报道的广度,也向深度开掘。八期百姓故事,我们既关注了卖菜人、新生代农民工的甘苦,也讲述了“麻风村”村民、草根“写手”以及小小少年们面对生活的磨砺,永不言弃、积极进取的故事。饱含民生情怀,关注普通百姓!这也是视点从创办至今一直坚持的报道取向:“它一直在张大眼睛注视着这个时代的‘那一滴水’。它摒弃宏大叙事,喜欢在细枝末节的表现中让读者看到这个时代模糊的背影。”网络时代,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快,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视点希望讲述的故事能拥有更长久一些的生命力,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思索和向善的力量。 也要特别感谢读者朋友,长久以来,视点一直拥有着这样一批“铁杆粉丝”,他们一期不落地阅读并收藏着视点,同时也认真积极地给我们写来读后的反馈,这成为我们更加努力履行新闻人职责的动力所在。 本期,我们关注的是贵州生态的问题。正值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大好春天,全省上下紧锣密鼓地实践着建设“绿色贵州”的各种行动。可我们不得不说的是,“绿色贵州”的建设还不仅仅是森林覆盖率的问题,而是需要在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等方面拿出更多的行动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这次我们将目光落到“高原明珠”草海,从草海令人欣喜同时又让人担忧的现状中,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3月的草海,岸边桃红柳绿,湖中波光粼粼,黑颈鹤、灰鹤等珍稀鸟族展翅天水间。 诗情画意的风景引来全国各地观鸟族。在西海码头水岸边,一群摄客举着“大炮筒”对准湖面和天空,捕捉黑颈鹤的身影。为了让珍稀鸟类不受惊吓,草海划定了6个核心保护区,游客严禁进入,追鸟者只能在核心区外游动。 看得见的是风景,隐藏的是污水。 从一道铁门穿到西海码头左侧围墙外,是被一条条小水沟分割的大片菜地。水沟里装满污水,粪气钻鼻。这是海边办事处的富民村。正在整地的菜农说,过去种菜要挖坑积肥,现在用不着了,从宾馆里排出来的粪水用不完。 用不完的粪水流进了草海。 污水排进草海并非个案。县城及草海周边9万多人的城市生活区,污水均往草海排。草海如同沾上狐臭的美人——风景让人心醉,污染让人心碎。 30年前,草海因蓄水还湖、建立保护区获“劫后重生”。今天,在新的生活环境下,草海这颗“高原明珠”,再次面临污水和泥沙肆虐的挑战…… 30余年保护之功,草海成了“鸟的天堂” “物种基因库”、“天然博物馆”、“鸟的王国”、“高原明珠”、“皇冠上的宝石”、“长江上游和乌蒙山片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专家学者们戴给草海的一顶顶桂冠。 坐落在威宁自治县城西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与青海湖、滇池同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因水生植物丰富,越冬候鸟众多,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已被列为我国以及世界重要湿地之一。 滴水穿石,功成不易。草海的今天,是曾经遭受破坏后,30多年的苦心经营。 历史记载,草海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水域面积最宽时为50多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末,因“围湖造田”,致使草海水域面积急剧减少,上世纪70年代初又被人为放干达10年之久,草海及其水系遭受毁灭性破坏,导致草海生态系统濒临崩溃,产生了人畜饮水困难、候鸟他迁等一系列恶果。1956年至1982年,草海集水区内的森林覆盖率由36%降至10%。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湿地和水鸟几乎全部消失。 因“围湖造田”,云贵高原的气候也不再风调雨顺,饱受干旱、冰雹等困扰,引起各级各方高度重视。1982年,贵州省政府决定建坝蓄水还湖并付诸行动;1985年,草海建立了省级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环境和以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鸟类;1992年,草海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中国政府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又将草海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湿地;2002年加入东北亚鹤类网络。 30余年保护草海之功,草海各种保护措施日臻完善。据草海管理局局长朱钧介绍,为了保护好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威宁自治县人大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为了保护好各种珍稀鸟类,草海管理局专门聘请了52名保护员,并让有关草海的乡土教材进校园,让保护草海从娃娃抓起。为了给鸟类一个安宁的环境,划定珍稀鸟类栖息的6个核心区,不准群众和游客随意进入。为了保证鸟的食物来源,每年3月1日至5月31日定为禁渔期,禁止电打鱼、炸鱼。冬天则采取投食办法,保证黑颈鹤等候鸟能够安全越冬。 措施狠抓落实,保护深入人心,爱鸟护鸟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月4日傍晚,紧邻核心保护区薛家海子的吕家河村,3只黑颈鹤在朦胧夜色中触电身亡,这个情况被正在挑水回家的老农吕友诚发现。一阵急促的电话,村干部、保护员、民警、草海保护局的领导及时赶到现场。 “黑颈鹤是我们的吉祥鸟。每年农历九月九,我们就盼它回来。次年农历三月三,黑颈鹤要走,我们舍不得它走。夏天黑颈鹤不在,我们想念它哩!”夜色中,老吕对死去的黑颈鹤充满惋惜,他说:“过去我们围湖造田,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吃穿不愁了,草海也恢复了,经常有鸟来吃我们种的菜,我们欢迎它们来吃,它吃我吃都是吃,只要它肯来。” 因为每年有成群结队的珍禽来草海越冬,群众庄稼受损成了常态。海边办事处银龙村李传华家去年种了3000窝莴笋,全被鸟儿吃光,李传华也未赶鸟,“忍气吞声”让其啄食。 30余年保护草海之功,草海获得“劫后重生”,重新形成水草丰茂、生态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候鸟越冬地。统计数字显示,草海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黑颈鹤在内的224种、10万余只鸟类在此过冬,候鸟总数占全国六分之一以上,黑颈鹤占全球五分之一以上。去冬今春,黑颈鹤达到2300多只,比上年增加了800多只。 “人鸟争地”矛盾交织,污水泥沙肆虐“草的海洋” “威宁天高云淡,相约草海真浪漫。”在贵州高速公路行走,多个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大型广告牌。的确,在工业化、城市化强力推进的今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田野村落成了城里人的追求。“高原明珠”草海,因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了威宁吸引八方游客的品牌。 然而,当我们深入草海采访,把目光从25平方公里的湖面移向周边田野村庄和紧邻的县城,心境陡然发凉—— 一条条臭水沟,从县城穿过庄稼地,向草海延伸。有人惊叹:“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污水厂!” 光秃秃的山头,在草海北坡最为显眼。大片坡耕地,种的仍然是庄稼。专家呼吁:“草海如不及时治理水土流失,37年后将退化为沼泽。” 困惑——退耕还林政策已经在西部地区实施了15年,贵州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了绿水青山,而草海这颗“高原明珠”,却没有享受到退耕还林的福祉。 释疑——威宁自治县林业局同志说,按照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每亩地补助200多元,草海周边土地肥沃,补偿标准低,又没有特殊的补偿政策,退不下来。 感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垃圾和污水不断增多,草海流域分水岭内,9万多人的生活污水流进了草海,还有庄稼地里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在雨季流入。 作答——草海管理局同志说,自然保护区离人都比较远,草海却处在县城边。1992年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时,周边就有大量老百姓居住。 鸟要保护,人要发展。保护鸟的基础在于保护好它赖以生存的土地,人的生产生活却又给草海带来了灾难。草海,交织着人鸟争食、人鸟争地等多重矛盾。 草海的困境,牵动着中央和省各级领导的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等各级领导曾作出重要批示,高度重视草海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2013年8月,中国科协组织多位院士专家赴威宁调研,结论为草海水系生态系统正面临多方面严重威胁。一是植被退化及水土流失严重。草海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仅15%,草海保护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1.4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41.4%。因水土流失,湖中泥沙年淤积量达5.3万吨至11万吨。目前,草海的湖盆集雨面积仅为190平方公里,常年蓄水面积仅25平方公里,如不及时治理水土流失问题,预计37年后草海将完全退化为沼泽。二是水体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威胁。污染来源包括城区生活污水、环草海村庄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流入等。现在,草海上游水质为V类,中游水质为IV类,下游水质仅能达到III类水质标准。三是“生态杀手”空心莲子草及外来鱼种黄黝鱼、彩石鱼的侵入。目前,空心链子草已约占草海水域面积的五分之一,黄黝鱼、彩石鱼成为优势鱼种,导致湖中土著水生生物缺氧死亡,土著鱼类迅速减少,少数鱼种甚至消失。湖滩周边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有的甚至绝收。 “湖进地退”“鸟进人退”是保护草海的选择 关于草海基于区域水土流失和城区污水成灾问题,多年来一直让当地政府和部门“伤透脑筋”—— 沿着已开发成旅游区的西海码头、江家湾行走,记者看到,百余米长的水泥大管道与湖岸平行,穿越在农民的地块边。当地人介绍,10多年前,威宁曾计划用管道排污,将城市污水直接排放到草海出水口外,可惜这项工程由于资金等方面原因,没有实施成功。 在西海码头侧边,一个通过五级净化池的生物污水处理系统正在发挥作用。草海管理局业务人员介绍,在各级净化池里种植不同种类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污水,进入草海的污染大大减轻。 然而,这个污水处理系统每天最多只能处理1500吨污水,加上威宁县城日处理一万吨的一个污水处理厂,这与每天达几万吨的城市污水数量相比,远远不够。 处于县城和草海之间的海边街道办事处,是规划的旅游区,也是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之一。办事处副主任马雪琴告诉记者,针对这一带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情况,政府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目前已经在坡耕地上实施了2000多亩退耕还茶工程。今年,为了引导农户对土地转型,计划在靠近湖边土地平整区域种万寿菊,既有经济效益,又是旅游景观,还发挥隔离污染、保护生态的作用。 各种措施和办法,为草海治理不断探寻路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草海的污染。然而,这对于庞大的草海生态系统来说,只能是小打小闹。“多年来,在草海治理上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都是治标不治本,看上去很有效果,实际上取得的成绩一般。”草海镇有关同志说。 关于草海治理,中国科协组织的10多名院士专家调研后形成共识:草海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治理难度较大,要系统解决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物种安全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必须从整体上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主要包括: 恢复草海水域面积。历史上人为的“围湖造田”和当前草海淤积退化导致草海面积日益缩减,已成为草海保护区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因此恢复草海水系应成为草海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首先可考虑连通周边水系,重点是连通杨弯桥水系,利用杨湾桥水库与草海的差落,使两者合为一体,将杨湾桥水库作为草海重要的水源补充地。再者要防止草海淤积退化。主要手段是恢复植被,包括恢复草海面山植被、恢复草海保护区内的坡地植被,加强草海和周边水系水源涵养林建设,逐渐遏制水土流失,强化水源涵养,减缓草海泥沙淤积速度。尽快以补偿方式解决3.3万亩(2200公顷)面积的退耕还湖还湿的问题。 加强水体污染防治,当前草海沿岸地区的水体已收到城区生活污水、环草海周边村庄污水及化肥和农药等污染,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治理。从长远来看,要防治工业污水。加强对草海流域企业和单位的环境监督管理,关闭、淘汰工艺落后、污染较重和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预防和控制对草海的潜在污染。重点是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加强城区和环草海村庄的垃圾收集设施和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的建设。避免污水直接排入草海。当务之急是对已受污染的区域进行治理,包括靠近县城一带的草海东北部区域和草海北面区域。除此之外,还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还应建立面源污染隔离带,隔离带应由隔离林带、隔离沟和路面三部分共同组成。 调整完善威宁发展规划。当前威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远景城市规划可达到80-100万人,因此要突出以保护草海为中心完善现有的威宁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解决城市发展与草海保护的关系。可以考虑以“水”为中心,以草海水系构筑为依托,以“山青、水秀、石奇、城美”为目标,规划建设依山傍水、湖城交融、景色秀美、生态宜居的“山水威宁”。科学合理组织城市的功能与空间布局,采取组团分布、生态间隔的有机生长结构,草海水系、湿地和集雨区尽可能纳入生态保护区,尽量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冲击,围绕自然生态的优化美化,打造以草海为重点的县城生态经济圈,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高原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绿色生态产业。 调研报告振奋人心,草海治理任重道远。草海治理,已引起了中央、贵州等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治理草海的处方,已经开出。“湖进地退”、“鸟进人退”,成了保护草海的必然选择。“高原明珠”草海,将在全体上下同心协力的治理中更加靓丽。 记者手记 让“高原明珠”更靓丽 曾经,我们为“高原明珠”草海经过治理后重现碧水蓝天、草丰水茂而鼓舞欢呼,为越冬黑颈鹤不断增多,成为“鸟的天堂”,引来南来北往的避暑和观鸟客人而击掌兴奋。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荒山坡耕地依然存在,外来物种入侵,人鸟争地矛盾以新的方式凸显,给正在恢复中的草海提出了新的治理课题。 当前,威宁自治县以及乌蒙山片区内各地市县都在加快“新四化”建设步伐,力争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如果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性更严重,不仅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损害,而且影响金沙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因此,建设发展好生态威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推进,有利于探索乌蒙山片区生态建设与“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护云贵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要“加强草海等湖泊环境保护和综合防治”。从宏观政策层面上看,草海综合治理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从实施层面上看,威宁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口基数大,扶贫任务重,仅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推动草海综合治理难度很大。因此,急需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在政策、资金和项目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admin) |